1993年,7位“老井冈”留下罕见合影,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

威猛舒克 2025-02-09 10:18:31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列明文献出处及附图,敬请查阅。

1993年,北京,7位老人缓缓步入屋内相聚,多数拄拐,脚踏简朴布鞋。对于安享晚年的他们,此次聚会尤为难得。

相见后,他们重焕精神,无需多言,脸上的表情已彰显出共同奋斗的历史。

谈话时,他们中有人声音哽咽,或因怀念逝去的故人,或因想念毛主席与朱总司令曾经的英明领导。

当年,共同的信仰让她们相聚,那时她们正值青春,是年轻的小伙子与小姑娘的集合。

如今,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印记,而新中国已变得国富民强。

快门声落,七位“老井冈”定格珍贵瞬间,合影留念。

你能认出这7位老人中的几位?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相聚于茫然之际】

1927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特殊,8月朱德、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9月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相继爆发。

基于两队当时情形,革命的前路何在尚不明朗,众人皆无确切方向。

从表面上看,两支部队最初的目的与经历存在差异。

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多经正规军事培训,成员中有黄埔出身者,亦不乏曾任国民党军队将领之士。

南昌起义军计划南下广东,旨在重建革命根据地。该地毗邻海港,便于获取外部援助,进而实施北伐。

毛主席领导的起义部队成员多为湖南本地革命者。

秋收起义时,湘北、湘西、湘东及湘中联合举事未果,因攻打长沙计划失败,只得转战罗霄山脉,斗争重心随之转向农村地区。

当前部队仅剩千人左右,士气低落,思维散乱。

毛主席为寻新出路,总结教训定方针,历经三湾改编,率众抵达井冈山。

"寻找井冈山的毛主席"成众人所愿,加之粤湘敌军联攻,朱德遂下令撤退,部队向井冈山转移。

1928年4月中下旬,朱德部队与毛主席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合,此次会师得益于毛主席的精心策应。

毛主席身边原仅有两千余人,朱德到来后,人数骤增至万余。此举不仅开创了井冈山新局面,也为中国革命辟出胜利之道,坚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

1993年,即六十余年后,7位老战友重聚,他们均投身革命洪流,且在艰难时期坚守革命信念。

他们的姓名依次为李聚奎、江华、萧克、曹里怀、欧阳毅、彭儒及曾志。

【恰同学少年】

照片左侧李聚奎于平江起义前后追随彭德怀投身革命。起义成功后,彭德怀第一团改编为红军十三师,他率部千里转战,向井冈山进发。

从平江至九宫山的两个多月行军里,起义军频遭敌围追堵截,战斗惨烈。多人或逃或叛,更出现大队长雷振辉欲谋害彭德怀的严重事件。

雷振辉欲开枪之际,彭德怀身旁的李聚奎迅速上前,一个动作将雷振辉摔倒,从而确保了彭德怀的安全。

在保卫井冈山的艰难时期,李聚奎始终与彭德怀并肩作战,深受其特别关照。

1928年11月下旬,井冈山遭遇第三次“围剿”,为应对此局势,红军主力决定于彼时撤离。

彭德怀率领的第五军驻守井冈山,兵力仅五六百人且伴有众多伤员,局势极其紧迫。在此期间,李聚奎始终紧随彭德怀,立下赫赫战功。

西路军失败后,李聚奎预备牺牲,化装成乞丐,毅然向东行进,以期寻回组织。

戈壁之上,李聚奎仅凭井冈山反“围剿”时缴获的指北针,历经一月余,终寻得布满红标语的王家洼子,他激动万分,泪湿眼眶。

李聚奎1958年获上将军衔,其成就背后皆饱经血泪。肩上无星者,亦各有辛酸历程,李聚奎亦不例外。

坐在李聚奎左侧的是江华,其履历同样非凡。

井冈山条件艰苦,有人离队,但瑶族青年江华1926年投身革命,两年后到井冈山,与毛主席同校出身,关系深厚。

江华原以为毛主席形象威严,不料身着质朴衣裳的毛主席主动与他交谈,打破了江华的预想。

无需焦虑,我们同为农民后代,且你我是湖南老乡,共同源自那片土地。

江华后任毛主席前委秘书,亲身经历了伟人创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书的过程。

在毛主席教导下,江华成为红军初创时军队政治工作领导人之一,全程参与井冈山三次反“围剿”,该地也成为党的军事与政治指挥中心。

关键时刻,毛主席亲派江华赴湖南参与根据地建设,彰显对其深厚信任。江华曾言:

我一生的荣耀时光,皆源于毛主席的指引与关照。

江华是罕见的全方位人才,1975年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新中国法治建设贡献显著。

照片正中央坐着的是萧克,他同样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撤向潮汕,途中在汤坑附近遭遇激战,致使2000余名起义战士英勇捐躯。

萧克连队仅剩二十余人,计划绕过流沙地带前往海陆丰,途中屡遭反动民团拦截。

半天内,萧克身边仅剩七八人,随后国民党13师追上,将他们全部俘虏。

叶挺部原为李济深旧部,故李济深释放萧克等人。重获自由后,萧克即刻寻找朱德部队,经多方打听,终得知朱德、陈毅已上井冈山。

萧克沿途组建了一支六百余人的农军,率队夜穿五盖山,最终在龙溪洞成功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部队迅速扩编,萧克展现出杰出战将的素养。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他被任命为红八军军长。

1955年,该人物荣获上将军衔。

坐于萧克身旁的是曹里怀将军,他创作了一首诗,题为《当了红军上井冈》。

曹里怀1928年春参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后入党,初为普通战士。历经七溪岭、龙源口战役后,他晋升为技术书记。

曹里怀身处险境仍坚守信念,随部队多次反“围剿”,后踏上长征征途。

自此,曹里怀展现领导才能,助红五军团董振堂殿后,多次保障前线部队脱困;建国后,获授中将军衔。

照片右侧为欧阳毅将军,同为开国中将。

他与曹里怀将军一样,同为湘南起义走出的英雄,随后追随朱德、陈毅踏上井冈山。

老将军回忆称:“初见毛主席时,我们仍沿用旧称,唤他为‘毛师长’。”

毛主席见众人,笑道:“朱德队伍已西转,我们在此迎候,共赴井冈山。”

自那一刻起,欧阳毅明确了人生方向,并多次经历反“围剿”战斗,面临生死抉择的严峻考验。

照片背后,两位慈祥的奶奶乃曾志与彭儒,于井冈山岁月中,正值青春年华,如花般绽放。

彭儒读书时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遂投身革命。湘南起义后,他随朱德上井冈山,担任宣传员一职。

因她年仅15岁,陈毅命其不随部队行动。1929年,红五军驻守井冈山,彭儒同样留下。

敌人猛烈进攻,彭儒毅然上前线,带领妇女宣传队在战壕鼓舞士气。阵地失守后,彭儒等人撤至深山,历经二十余日忍饥耐寒的艰难岁月。

她曾不幸被国民党军俘虏,敌人因其年轻询问缘由,她镇定回答:“我是被红军捉来洗衣的。”

彭儒的大哥竭力将她保释,但对年轻的彭儒而言,未归部队前,内心难安。

1937年,历经辗转,彭儒最终抵达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井冈山对彭儒意义重大,乃其与丈夫陈正人相遇之地。两人曾借教书之便继续工作,期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曾志与彭儒同为湖南人,湘南起义后,曾志亦赴井冈山。不幸的是,她的首任丈夫夏明震在起义中英勇牺牲。

上山期间,曾志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并结识了日后的伴侣蔡协民。

值“十月革命”纪念日,曾志临盆,留守处无人能助产。她历经三天三夜难产,终诞下孩子,却因体弱大出血,几度昏厥。

她明白,这孩子无法抚养长大,于是在出生26天后,她决然将孩子交给一位姓石的副连长照顾。

部队即将离开井冈山,曾志无暇探望孩子,拖着虚弱身躯含泪离去。

70年转瞬即逝,曾志成为革命女性的楷模,在苏区、游击区至白区、国统区等复杂环境中,她均展现出标杆形象。

1993年的聚会由曾志组织,她邀请了杨得志、宋任穷两位开国上将,但因二人身体欠佳未能参加,曾志便亲自致电表达歉意。

回首往昔,岁月匆匆,众多战友已逝,留下无尽遗憾。

众人面容皆展露欢颜,因他们努力建设的新中国,已实现了从平地崛起万丈高楼的壮举。

【参考资料】

“革命未成功,誓不剃须。” 《华夏经纬网》

“第一军规”彰显纪律光辉,《金台资讯》报道,该军规作为行为准则,以其严明性引领军队建设,确保队伍秩序井然,纪律严明。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