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 年,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处死,此事在朝野引起极大震动。在明末动荡的政治环境中,这一事件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命运悲剧,也反映出那时繁杂的政治形势以及权力争斗。崇祯对待袁崇焕之死的态度,是后世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啥身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在这个时候会被视作罪大恶极,而他的死又为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
袁崇焕一生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官场经历以及诸多“坚守”。袁崇焕出生在万历年间,通过科举考中后成为福建的一名知县,他一心想要成为能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著名大臣。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只当文官,于是转而涉足军事领域。最初,他在进京汇报工作时,凭借一番言论打动了明熹宗朱由校,因而得到破格提拔,进入兵部。当时广宁沦陷,国防局势十分严峻。袁崇焕呈上了详尽的作战方案,最后被任命为山海关守将,并受到重用。
毛文龙之死,在袁崇焕的生涯里可谓是极富争议的举动之一。毛文龙身为辽东地区的重要将领,凭借自身军事才能,在皮岛游击战中取胜,从而立下赫赫战功。不过,袁崇焕对毛文龙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严重分歧,致使二人关系剑拔弩张。在某次视察时,袁崇焕精心设局坑害毛文龙,在战场上就赐其死罪。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虽有功绩但也有错处,故而自行决定擅自处理,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背上了杀害同事的重罪。
崇祯三年(1630 年),清军绕过蒙古直扑北京,袁崇焕带领军队去援救京城。虽说面对满清的攻打,他表现欠佳,致使明军遭受重大损失。这时候,袁崇焕提出带兵进京城进行整顿的请求,这让崇祯对他很是怀疑。在危急关头,任何一个操作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崇祯皇帝的担心是有依据的。袁崇焕没得到进京的许可,之后他成功把清军打退,显示出了他的本事。但是,有不少人诬陷他勾结敌人出卖国家,让他的名声遭到极大损害。很多朝廷大臣上书告发袁崇焕,最后他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抓起来押到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