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头祖传的那块玉佩,原本是打算留给儿子的传家宝。谁承想,一队官兵闯进家门,说这玉佩是“祥瑞之物”,必须上缴朝廷。老王头苦苦哀求,换来的却是官兵的一顿毒打,玉佩被抢走,家也被砸了个稀巴烂。儿子重伤卧床,没几天就咽了气。老王头抱着儿子的尸体,欲哭无泪。这样的故事,在“繁华盛世”的宋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们歌颂宋朝的文化,赞叹宋词的婉约,却很少有人关注这盛世繁华背后的累累白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宋朝,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宋朝,文人墨客的天堂。他们拿着朝廷优厚的俸禄,写诗作画,吟风弄月,日子过得潇洒自在。苏东坡被贬黄州,还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豪迈诗句。可与此同时,田间地头的农民,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连一家老小的肚子都填不饱。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稍有差池,就要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对比,怎能不让人心酸?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这便是宋朝的真实写照。
宋朝的法律,号称“不杀士大夫”。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成了某些官员的免死金牌。钦州知州林千之,竟然以“童男女肉强人筋骨”的荒谬理由,大肆绑架杀害儿童。如此丧尽天良的罪行,在今天,必定是死路一条。可在当时的宋朝,他仅仅是被贬官,几年后就官复原职了。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不杀士大夫”,究竟是在保护谁?是保护百姓,还是在保护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员?
“花石纲”,大概是宋朝百姓最痛恨的字眼。徽宗皇帝喜欢奇花异石,于是,朝廷就派出专员,到全国各地搜刮。老百姓家里的石头、树木,只要被看上,就会被贴上“贡品”的标签,强行运往京城。运输途中,损毁无数,耗费巨大,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多少人因为“花石纲”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哪里是什么“祥瑞之物”,分明是催命符!
贪官污吏,历朝历代都有。但宋朝的贪官,却格外“有创意”。他们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蔡京,一个臭名昭著的权臣,就因为自己喜欢奢华,就设立了“奢侈品税”。老百姓买点稍微好一点的东西,都要多交一份税。这哪里是在抑制奢侈,分明是在变相敛财!这样的官员,不把百姓逼上绝路才怪!
百姓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反抗。方腊起义、黄袍军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如同火山爆发,席卷了整个宋朝。他们喊着“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用自己的生命,向朝廷发出抗议。他们不是想造反,只是想活下去。然而,朝廷的回应,却是残酷的镇压。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就是宋朝盛世的另一面。
我们常说宋朝文化繁荣,涌现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但这种繁荣,究竟属于谁?是属于那些吟诗作画的文人,还是属于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恐怕,更多的是前者。宋徽宗的《听琴图》,堪称国宝,但在他统治时期,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艺术,又有什么意义?
科技的发展,本应造福百姓。但宋朝的科技,似乎并没有给普通百姓带来多少好处。指南针、火药,这些伟大的发明,更多地被用于战争,而不是改善民生。老百姓依然使用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旧农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科技的进步,与他们无关。
科举制度,本应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阶梯。但实际上,它却成了士大夫阶层巩固地位的工具。穷人家的孩子,即使天资聪颖,也很难有机会读书。即使读了书,也很难考上功名。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所以,当我们再次谈起宋朝的“繁华盛世”时,请不要忘记那些被掩盖在历史尘埃中的苦难。老王头的玉佩,只是千千万万个悲剧的缩影。宋朝的繁荣,是建立在百姓的血汗之上的。记住历史,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