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浅略讲了一下清华校长梅贻琦,这篇文章再谈一下他的夫人韩咏华。
才子梅贻琦,一生无绯闻,唯钟情发妻韩咏华,两人生四女一子,独子梅祖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在抗战时期,梅祖彦曾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抗战胜利后,他获得了美国政府授予的中国军人的自由勋章荣誉。

韩咏华一生非常传奇,她出生于天津豪门“韩家”。韩家曾被称为“船王”,养了99条船。韩家开设的天成号商号,排在“天津八大家”之首。家族还经营银号、当铺等产业。在当时的天津,韩氏家族声名显赫。
韩咏华是名副其实的豪门千金,到她这一代,家族多多少少有些落寞了。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津烧杀抢掠,抢了韩家17家当铺。

国不强则家不安,韩家虽然富可敌国,但与八国联军抗衡,那也是螳螂挡车。商行被抢,损失了钱财,好在家人安在,一家人只能再振旗鼓,另谋生路。
韩咏华的祖父是长房韩荫棻,曾高中进士,官至户部江南司郎中。
韩咏华的父亲韩渤鹏,北洋武备学堂,后入荣禄幕府。1912年,韩渤鹏被袁世凯临时政府任命山东巡警,1917年任国务总理王士珍秘书。

韩渤鹏与大教育家严修私交甚好,两家又是世交,韩渤鹏便把两个女儿送到严氏家塾读书。
那个时代,大家闺秀都是大门不出,为了避免闲言碎语,韩咏华在求学时代要把长发别在帽子里,像男子一样穿长衫。
这个时候,少年梅贻琦正好也在严氏家塾读书,两人相识,梅贻琦对韩咏华一见倾心。

中学时代的梅贻琦已经崭露头角,以聪明博学著名,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围着梅贻琦讨教。
梅贻琦性格沉静,平时沉默寡言,但只要他想说的时候,又言辞精辟,令人折服。
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位高冷学子的眼神,总在追逐着校园里那一抹倩影。

1915年,梅贻琦从美国伍特斯工学院学成归来,成为了清华大学一名讲师兼教务长。在他留学期间,家里人就为他定下了婚约,但梅贻琦坚决不从,愣是逼着家人把婚约给退了。
梅贻琦心中的白月光就是年少时期遇到的韩咏华,韩咏华比梅贻琦小四岁,当时心中虽然也很崇拜这个博学多才的学长,但并没有儿女私情。

韩家作为名门望族,在择婿一事上当然是慎之又慎,他们心中的理想女婿当然要门当户对,还要才貌双全。
没落而贫穷的梅家,根本不在韩家的择婿范围之内。而梅贻琦的老师严修先生对他非常看重,于是打破门第观念为两人保媒。
听到恩师为自己做媒,梅贻琦欣喜若狂,当即就写了一封情书给韩咏华。父亲韩渤鹏看到这封情书,嘲笑了一番。
大概意思就是:我的掌上明珠,岂是你一介寒门学子可肖想的?

坐立不安的梅贻琦没有得到回信,马上又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情书给韩咏华。
韩咏华读着这封情真意切的情书,被梅贻琦的真诚所打动,两人开始试着交往。
梅先生的品行有目共睹,两人结婚数十载,梅贻琦对韩咏华初心不改,一往情深。晚年的时候,韩咏华回忆两人的过往,说几十年来她没发现梅贻琦有任何不好的地方。

韩咏华作为世家大族培养出的名门闺秀,聪明好学,品行高洁。
在梅贻琦跟着学生们流落到昆明时,因为经费紧张,他屡次为学生们申请补助,自己却依然两袖清风。
韩咏华看到孩子们饥饿难耐,就放下校长夫人的架子,亲自做蛋糕上街售卖,补贴家用。

世人都知道梅贻琦先生品格高尚,这不但是他自身的修养,也离不开夫人韩咏华的理解和支持。
两人的结合,可以称为珠联璧合,不过可惜的是,最终两人身后却没葬在一起。
梅贻琦先生没能回归故里,韩咏华却葬在八宝山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