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人迷信进口设备,牛却不适应,土办法竟轻松解决
在当今的养殖行业中,有这样一个颇值得思考的现象:很多养牛人盲目迷信进口设备,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牛并不适应这些设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一些土办法却能轻松解决问题。
许多养牛人觉得进口设备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在外观上就显得高大上,而且价格不菲。在这样的心理下,大量进口自动喂料机、自动饮水设备、温控设备等纷纷进入养殖场。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问题频出。比如在北方的某个大型养牛场,引进了一套国外先进的自动饮水系统。这个系统的确看起来很先进,它可以根据牛的饮水情况精准供水,还能自动清洗,减少细菌滋生。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牛却表现得极度不适应。因为进口饮水器的出水方式和水流大小与牛日常的饮水习惯大相径庭。牛是群居动物,有着自己的饮水节奏。这个进口设备出水过于缓慢,牛在饮水时会互相挤抢或者长时间等待,这就导致了牛的饮水总量下降。同时,由于水流与平时在自然牛槽饮水时的不同,牛对水的接受度也降低,饮水质量看似提高了,因为清洗得更干净,但实际上却影响了牛的健康和生长,牛变得不爱喝水,牛奶产量和牛的体重增长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再看进口的温控设备,在一些大型的、全封闭式的养牛场里,按照国外设备的设置,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精准调节牛舍的温度。理论上,这样的设备能给牛提供一个非常舒适的生长环境。但在实际中却遭遇了滑铁卢。在某个寒冷的冬季,进口的温控设备将牛舍温度维持在一个按照国外标准设定的数值。可是这个温度对于适应寒冷的北方本土牛品种来说,却显得过热。牛在过热的环境下出现了应激反应,呼吸道疾病频发,而且牛的活动量也变得很少。牛是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动物,它们习惯了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过于恒定且不符合它们习惯的温度反而干扰了它们的正常生理机能。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传统的土办法却在这时候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还是以上述北方的养牛场为例,当地的养牛老把式看到洋饮水设备让牛不适应,就用土办法改善。他们在原有的大缸旁边设置一个小型的浅槽,大缸用来存水,浅槽用来让牛直接把头伸进缸里喝水,就像牛在野外到水塘里喝水一样。这样一来,牛喝水变得自由且顺畅,饮水量很快就恢复到正常水平,牛奶产量和牛的生长状况也随之好转。
对于温控设备的问题,有些乡村小型养牛户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购置进口设备。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和遮蔽。在有阳光的时候,将牛舍朝南的那面门和窗户打开,让阳光充分照射进来取暖;夜晚来临,气温下降,就用厚厚的草帘子遮盖牛舍的部分窗户,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散失。而且,他们根据牛舍的不同区域,合理地安排牛的分布。比如把体质较弱的牛放在离热源(比如沼气池散发暖意的区域)更近的地方。虽然这种方式没有进口设备那么精确,但却能让牛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饲养,牛的健康状况良好,而且牛犊的成活率也很高。
在饲料的加工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进口的饲料加工设备号称能够精准配比营养,生产出最适合牛生长的饲料。但是,很多养牛场引进后发现,牛并不喜欢这种饲料的口感。这是因为进口设备计算出的营养配比更多的是基于理想的理论模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饲料原料的特点和牛的味觉偏好。国内有经验的养殖户会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一些土办法调整饲料。例如在夏季,他们会把青草和豆粕发酵在一起,这样制成的饲料不仅味道好,而且其中的营养更易于牛的吸收。而且,他们还会在饲料里添加一些当地特有的中草药粉末,这些中草药粉末可能是根据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有助于牛的消化和预防疾病。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能盲目迷信进口设备。进口设备虽然有它的先进性,但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的养殖环境和牛的品种特点。一方面,国内的养殖环境具有地域差异,北方和南方、山区和平原在气候、饲料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国内的牛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它们经过了长期的本土化选育,形成了适合本地环境的生理特征和养殖习惯。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土办法的价值。这些土办法是养牛人多年经验的总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与牛共生共长摸索出来的。它们虽然可能在现代技术的眼光下看起来不够精密、不够自动化,但却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排斥进口设备和现代技术。而是要取其精华,将进口设备中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传统的土办法进行科学的整合和优化。
当我们重新审视养牧行业的发展时,会发现盲目跟风和迷信洋设备是一条歧途,回归本土的实际、借鉴传统的土办法并结合现代科技才是通向高效、可持续养牧行业的正确道路。传统的养殖智慧就像一颗被埋没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和打磨,让它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而推动养牧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