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17国道向北行,左边是却勒塔格山,右边是蜿蜒的库车河。一路上单调的黄色让人有些昏昏欲睡。就像突然间闯进了一座恢宏的宫殿,当转过一个急弯之后,每个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大片古怪突兀的山丘,如燃烧的火焰,如光灿的黄金,交错叠堆,在夕阳下如同一座无声的古城。这便是库车大峡谷。



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新疆库车县城以北6 4千米处,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尔亚”,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山崖”。峡谷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峰2048米,为南北走向,全长5千米,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风雨剥蚀,在这里造就出无数奇峰异石。最神奇的要数开在悬崖之上的唐代千佛洞石窟,石窟中保留的汉文化完整丰富,堪与同时代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
龟兹古国库车辖境汉代为龟兹国地。巍峨的天山把占国土面积1/6的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古代南疆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北疆却以游牧业为主。南疆沙漠边缘的肥沃绿洲大多面积狭小,绿洲之间又隔以沙漠,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因此,这些绿洲多形成相互独立的小城邦国,为求生活自给自足,生产结构则形成小而全的绿洲经济模式,古代南疆两汉时称36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各绿洲加在一起也仅20余万人,后来又分裂成50多个小国,其中人口少的仅一两千人,龟兹在当时是人多势尊的大国。唐贞观年间置龟兹都督府,是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4个军镇之一,另外3个军镇是于阗、疏勒和碎叶。唐时在4个军镇驻军3万余人,是唐朝维护西域统治的重要力量。库车县境南宋时属西辽,元代为别失巴里西境。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称库车。光绪十年(1884)置库车直隶州,1913年设库车县。
佛教的兴起
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新疆。西汉武帝元卦二年(前109),龟兹国将一个“澡灌”献给汉中央朝廷,被认为是一种重大的礼仪。“澡灌”是佛教僧侣所用器具,以此可以推断龟兹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佛教。东汉永元三年(91),班超废龟兹王犬利多而立白霸,此后龟兹国王以白(帛)为姓。到中原传教的姓白或姓帛的僧人,多数来自龟兹。随着龟兹佛教的兴盛,佛教艺术伴随而生,具体表现就是兴建寺院或开凿石窟。《晋书·四夷传》中有关于龟兹的寺院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可见佛教已经相当普及。龟兹开凿石窟的数量和成就,在西域首屈一指。石窟大多在河畔山岸的僻静地带开凿,因为这里人迹罕至,宜于静思。加之开凿石窟,比用砖石修建寺院节省费用,而且坚固、不易损坏,故十分流行。
阿艾石窟
1999年初冬,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库车峡谷的崖壁上采药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开凿于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这座石窟由众多人士集资修建,其丰富的汉文题记可与同时代的敦煌石窟相媲美,人们名之为阿艾石窟。
阿艾石窟进深4.6米,宽3.4米,侧墙高1.7米,窟顶为圆拱形。建造者为了选择窟址曾煞费苦心。窟址不选在开阔的谷口,而选在峡谷深处、离谷底30多米的峭壁上,人要上去,得架设软梯垂直攀援。这正是石窟躲过漫长历史的沙湮水渍以及人为破坏,仍然完好保存的原因。石窟以北20多千米处是唐代的屯兵之所阿艾遗址,昔日飘扬旌旗的城堞和驻扎士卒的营房墙基,在白草黄沙间回忆着往日的雄壮。
阿艾石窟的壁画中有大量用松墨竖写的汉文题记,题记中出现的姓氏之多为国内石窟中所罕见,共有10个,除其中一个姓氏漫漶无法辨认外,其余9个姓氏清晰可辨,计有:白、申、傅、李、赵、寇、梁、裴、似。其中的“似”姓为古姓氏。周朝的诸侯国褒国(在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就姓似,有学者认为“似”就是“姒”的流变。“似”的异体字“侣”至今仍然为姓。褒国曾经把姓姒的美女送给周幽王为妃,人称褒姒。题记中的似姓人氏,可能就是从古褒国来到龟兹的。石窟左侧的拱顶上有一白氏妇女的题记:“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养”,与这一题记相邻的是姓寇男子的题记。据有关专家推测,这两人可能是夫妇,而且很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男性汉族人与当地女子通婚。因为白姓是古西域龟兹国的姓氏。据研究,最早的龟兹“白”姓来自当地地名,“龟兹”,即“白”、“明亮”之意。古西域的许多民族崇尚白色,把白色作为精神图腾。石窟内的壁画绘出了造型各异的菩萨、天人、飞天等佛像,钟、腰鼓等乐器,还有大象、仙鹤等动物及汉式亭、榭等图案。
克孜尔千佛洞

南疆和北疆是不同的,北疆是自然的、田园的、淳朴的,是山川草地湖泊牛羊,是瑞士的风光,是不需要历史人文背景的个人内心与自然的最大共鸣;而南疆不是,南疆更是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是壁画佛像清真寺,是有着丰富历史知识地理文化宗教情感的圣地。南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所谓千佛洞就是石壁上凿洞,洞里再刻上佛与菩萨的造型画像,经历代开掘,洞多佛盛,故名千佛洞。当年佛教东进,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由中亚克什米尔一带,在喀什附近进入中国,通过库车,渐渐向东经楼兰、敦煌,慢慢传入中原。而石窟也就随着佛教东传,从克孜尔石窟群到吐鲁番古高昌的石窟群,再到敦煌的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窟、云冈卢舍那,并一直延伸到中原洛阳龙门石窟,到巴蜀,到内蒙,到东北……在中国,所存洞窟何止千万!为什么要在石壁上凿洞刻佛像呢?据说,当年在丝绸之路上行走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于是,僧人为了宣扬佛法普济众生,商人为了求得平安保佑自身,都纷纷找来工匠在沿路的石壁上凿洞刻佛作为对佛祖的奉养。这样,从中亚到中原的石窟壁画就渐渐多了起来。
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于公元3世纪,到8世纪逐渐停止,是我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群。壁画现存1万余平方米,是克孜尔千佛洞最珍贵的宝藏。因为龟兹信奉小乘佛教,所以壁画风格也不同于其他地区,而是有一种神秘的菱形图案,这在别的地方极为少见。大一点的石窟在正壁中部有一个佛龛,安置着释迦牟尼像,正壁主龛的两侧分别向内有一个半圆形的甬道,这样就可以环绕甬道行礼。有一些石窟甬道墙上有箭头指示方向,是按左边甬道进去右边出来的顺时针方向绕行的。窟内的塑像在10世纪前后遭到伊斯兰教徒破坏,近代又遭西方及日本强盗的掠夺和盗取,昔日的金碧辉煌早已不复再现。虽然壁画的颜色已经氧化变色了,但还能分辨出人物形象、造型动作等等。
窟内壁画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及本生故事,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大都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而印、阿的佛教艺术里则早已吸收了希腊罗马艺术的营养。那时的中国以无比的自信欣然接纳了西来之风,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式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使之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公元前后,佛像还是披着偏袒右肩式样的印度袈裟,坐在德干高原上雅利安人的石窟里。当它沿着丝绸之路东来时,鼻梁慢慢低了,眼窝渐渐浅了,笑容中也带上了几分平和与人情,服饰也换上了中国褒衣博带式的袈裟,佛的渐变适应过程似乎在说心就是佛、我就是佛……而库车,就是这渐变过程中的转折点。同样在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更接近印度犍陀罗艺术,而阿艾石窟则带有更多的汉人印迹。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在库车的千佛洞石窟里有着最好的解释。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