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统治中国六十多年,没干一件好事,他就是一个王八蛋!”
2020年,易中天在一次学术演讲上直接了当的“评价”起了乾隆皇帝,在他看来所谓的乾隆盛世并非是他的功劳,他只是沾了前几位皇帝的光。
原本熟悉易中天风格的观众都在围观看乐子,但随着一位自称是爱新觉罗氏后人的举报易中天,却把这件事推上了顶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了易中天的那句话。
但易中天为何会对乾隆有这么大的“怨气”,乾隆后人又有什么理由来反驳易中天呢?
易中天为什么这么“瞧不上”乾隆易中天一向以敢言著称,而在谈到乾隆时,他更是直指痛处。他认为,乾隆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是个光耀千秋的“十全老人”,反而更像一位“骄傲而昏庸的幸运儿”。
他的批评不仅犀利,更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穿透力,直击乾隆统治的矛盾核心。
在易中天眼中,乾隆享受了康熙与雍正打下的江山,却在巅峰上止步不前。康熙扫平三藩,奠定了大清版图,雍正以雷霆手段推动吏治改革,为乾隆留下了一个平稳运转的国家。
而乾隆,却在一个“天时地利”的环境下,得过且过。他继承的不是动荡,而是一个已经稳定的帝国。他所处的六十年,没有经历太大的危机,但正因如此,他的作为显得更为“平庸”。
“康乾盛世”的余光,真的是乾隆自己缔造的吗?还是说,他不过是个“接盘手”,接过了先辈留下的丰厚遗产?
除此之外,乾隆在文化领域的努力广为人知,尤其是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更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工程。
然而易中天的批评却集中在乾隆的“毁灭性贡献”上。乾隆用自己的标准裁定文化的“正统”与“异端”,大规模禁毁和篡改文献,甚至对一些富有思想性的作品进行彻底清除。
对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这些思想家的作品,他不仅禁毁,还通过文字狱的方式彻底压制这类声音。《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部分瑰宝,却也埋葬了更多的思想火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乾隆的文学自负几乎是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一生自称创作了四万多首诗,却鲜有传世之作。
后人调侃,他更擅长盖章而非创作,每件珍贵的文物上总少不了他的“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如此热衷于个人标记,他到底是爱护文化,还是将其变成了一种私人的炫耀工具?
而让易中天尤为愤慨的,还得是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这个原本可以与世界接轨的时代,乾隆却选择关闭国门,将清朝锁在自己的“天朝上国”幻觉里。
对于西方带来的现代科技,他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轻视态度,只愿意“节取其技能”,而拒绝接受思想上的冲击。
他在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时表现出的傲慢,成为了清朝错失全球化契机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短视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清朝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为后来的内忧外患埋下了伏笔。
关于乾隆晚年的六次南巡的故事,则是易中天另一个批评的重点。六次南巡的背后,是巨额的国库开支和浮华的奢靡作风。
他一边高调宣称自己“体察民情”,一边大兴土木,沿途铺张浪费,耗尽了国家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更严重的是,他晚年几乎完全沉迷于文学创作与收藏,放任和珅的权力膨胀与贪腐横行。
乾隆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自封“十全老人”,却留下了无数遗憾。所以才会有像易中天的一类人质疑乾隆的“盛世”光环。
那么这些辉煌究竟是他的能力使然,还是历史的侥幸使他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乾隆后裔”的控诉当易中天以毫不留情的语言批评乾隆时,他或许没料到自己的言论会掀起如此大的反响。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裔,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自然无法坐视不管。
清华大学的教授爱新觉罗·焘赤率先站了出来,他以正式投诉的形式,将这场争议带到了更大的舞台。对于焘赤来说,这不只是对历史人物的捍卫,更是对家族荣耀与民族身份的维护。
焘赤的投诉中措辞严厉,直指易中天“粗暴歪曲历史,破坏民族团结,挑拨是非”。
在他看来,乾隆是满清统治的巅峰象征,是清朝文化与政治辉煌的代表。
易中天这样直接而粗俗的批评,不仅伤害了乾隆的历史形象,更冒犯了整个满族群体的尊严。这种情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源于满族人在清朝之后历史境遇的延续性。
对于许多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而言,清朝的历史并不只是过去的章节,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身份延续。清朝灭亡后,满族经历了身份转变与社会适应的漫长过程。
他们一方面在新文化的潮流中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作为“前朝皇族”的历史烙印。
乾隆,这个曾经的帝国之主,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家族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某种延续。易中天的激烈批评,在他们看来,不只是学术观点,更是一种隐性的冒犯。
而除了和乾隆有血缘关系的人之外,也有些人跳出来反驳易中天的观点。
支持者:乾隆确实塑造了盛世在支持者眼中,乾隆这位“十全老人”或许并非完美,但他的贡献却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清朝的巅峰,并将其推向历史的高光时刻。
支持者认为,乾隆的统治是“康乾盛世”的延续,而盛世的维持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康熙、雍正为清朝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但基础毕竟只是开始,而乾隆则在这片沃土上延长了清朝的和平时期。
他统治的六十年里,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却也没有爆发毁灭性的危机。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这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稳定,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政绩。
并且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版图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范围。新疆的平定,台湾的巩固,西藏的稳定,皆是在他统治时期完成的。
这样的军事成功,在支持者眼中并非“捡漏”,而是乾隆治理能力的体现。他通过军事行动与行政安排,使多民族的清朝在领土上达到了巅峰。
针对这些“是与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看法,正如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个历史人物也绝非只有“好和坏”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