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终端芯片新势力:谁在改写智能汽车的“心脏”规则?
在智能汽车时代,车载终端芯片已成为车辆智能化、网联化的核心“大脑”。除了联发科、紫光展锐、高通等传统巨头外,一批中国新势力芯片厂商正以技术创新和本土化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改写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些企业不仅在算力、能效比上与国际大厂展开竞争,更通过开放生态、成本优势和深度绑定车企,推动国产芯片从“替代”走向“引领”。
一、杰发科技:车规级芯片的“隐形冠军”**
作为四维图新旗下的核心子公司,**杰发科技**是国内最早布局车规级芯片的厂商之一,深耕汽车电子芯片设计超10年,累计出货量突破**3亿颗**,覆盖SoC(系统级芯片)和MCU(微控制器)两大产品线,均通过车规认证并稳定量产。其SoC芯片累计出货超8000万套,MCU超5000万颗,广泛应用于车载信息娱乐、智能座舱等领域。
杰发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可靠性**与**高性价比**。例如,其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AC8015已获多家车企定点,实现了国产大型SoC的突破。通过与车企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杰发科技正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转变,推动国产芯片在底层技术上的话语权。

二、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的“领跑者
**地平线**无疑是国内智驾芯片领域的标杆企业,凭借**开放生态**和**软硬协同**策略,其征程系列芯片已搭载于230款车型,与理想、比亚迪、上汽等头部车企深度合作。2024年发布的征程6芯片算力高达560TOPS,支持L4级自动驾驶,并已实现量产交付。
地平线的成功源于两大创新:
1. **商业模式突破**:允许车企基于其芯片架构二次开发,甚至参与芯片设计,这种开放性打破了Mobileye等厂商的封闭生态,更符合车企对数据安全和定制化的需求。
2. **技术降维打击**:以低于英伟达Orin芯片(250美元/片)的价格(50美元/片),抢占中高端市场,并通过授权模式(毛利率70%)实现盈利结构优化。
目前,地平线年营收超15亿元,亏损逐年收窄,现金储备达113.6亿元,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黑芝麻智能:从“流血上市”到逆袭突围**
2024年登陆港交所的**黑芝麻智能**,尽管顶着“智驾芯片第一股”的光环,却因三年亏损近百亿、客户留存率下滑等问题上市即破发。但其凭借**华山系列**和**武当系列**芯片的技术突破,近期迎来转机:
- **华山A1000**:国内首个支持单芯片行泊一体的域控制器平台,算力58TOPS,已搭载于领克、东风等多款车型,2025年再获一汽平台定点。
- **武当C1200**:全球首款通过ASIL-D认证的跨域计算芯片,集成网关、车控、驾驶、座舱四大功能,成本降低30%,2025年将量产上车。
尽管财务压力巨大,黑芝麻智能通过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绑定,2024年预计实现扭亏为盈,收入增长44%-60%,净利润转正。其股价更因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发布一度暴涨55%,凸显市场对国产芯片替代的强烈预期。

四、芯驰科技:全场景覆盖的“全能选手”
**芯驰科技**以“多域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出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中央网关的**X9系列芯片**,单芯片可同时处理多模态数据,支持L2+至L3级自动驾驶。其产品已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并进入一汽、上汽等供应链。
芯驰的差异化在于**灵活适配能力**:针对不同价位车型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既满足高端车型的算力需求,又为经济型车保留成本优势。2023年,其芯片出货量超15万片,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五、行业趋势:国产芯片的“黄金窗口”**
1. **算力军备竞赛升级**:端到端大模型推动芯片算力需求从500TOPS向1000TOPS跃迁,2025年或成智驾芯片全面升级元年。
2. **国产替代加速**: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但政策扶持下,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正抢占ADAS、座舱等核心场景,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20亿元。
3. **生态合作模式创新**:车企与芯片厂商从采购关系转向联合研发(如地平线与大众成立合资公司),甚至自研芯片(如比亚迪、蔚来),推动产业链深度整合。

结语:从“替代”到“定义”,中国芯的野望
车载终端芯片的竞争,本质是智能汽车生态主导权的争夺。杰发科技、地平线、黑芝麻、芯驰等企业,正以技术突破和生态创新撕开国际巨头的垄断壁垒。尽管前路仍有亏损、客户稳定性等挑战,但“国产替代”已从政策口号变为市场选择。未来,谁能在开放生态、成本控制与算力迭代中找到平衡,谁就能在智能汽车的“心脏”之战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