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夯实、雕琢,成就《洛阳》「起风」时|专访留白影视徐康

烹小鲜 2021-12-17 12:02:58

无论是制作剧集还是经营公司,徐康都会先做预算评估,接着夯实根基,最后雕琢造型。

“假设市场均值是60分,我们的内容能做到75或者80分,那就非常有价值了。以稳定的状态,持续性地输出每个环节均高于行业标准的作品,是一个内容公司的发展核心。”

——留白影视创始人徐康

洛阳纸贵。

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跟着涨价了。后世用此成语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现如今,一部与洛阳有关的剧集引发了类似的效应。

12月1日,由爱奇艺、留白影视、洛阳文保集团联合出品,改编自马伯庸小说《洛阳》的剧集《风起洛阳》正式播出。

不到24小时,剧集在爱奇艺的站内热度突破9000;次周更新后,该数据再创新高。既让更多观众对作品持有期待,也为年底的影视市场带来了“开门红”。

这个成绩在总制片人——留白影视创始人徐康的预期之内。

凭借精准的作品定位,精密的前期筹备和精致的制作标准,徐康对《风起洛阳》有足够的信心。

日前,烹小鲜(pengxx01)对徐康进行了专访,对方分享了《风起洛阳》的台前幕后故事,开发“马伯庸宇宙”的进展和经验,以及公司的内容战略方向。

留白影视创始人  《风起洛阳》总制片人 徐康

见到徐康是在其办公室内,一身休闲装,一双运动鞋,整个人显得亲切随和,聊起来,毫无保留,倾囊相告。言语间,有身为影视人的情怀和向往,也有曾为投资人的理性和严谨。

就像他窗台上的一栋乐高古建筑,外在呈现精致且富有美感,内在有着严密紧实的结构和精准契合的衔接。

而这亦是徐康做事的态度:无论是制作剧集还是经营公司,先做预算评估,接着夯实根基,最后雕琢造型。出来的效果,有夺人眼球的元素,有突破创新的观感,也有抵御冲击的能力。

“《风起洛阳》是我们开始就明确定位的作品,基于《长安十二时辰》的制作经验,我们知道这部戏要在品质和商业上找到一个均衡点,让最大公约数的用户进来看。”

据徐康介绍,《风起洛阳》的筹拍想法诞生于2017年。彼时,留白影视正在筹备《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过程里,他和马伯庸聊起了后续的作品计划,两个人的思路高度一致:

当下的观众有非常强的民族自豪感,普遍更喜欢看强盛时期的故事,那么下一部作品不妨继续以古城为背景,表达盛唐文化。

就此,小说《洛阳》诞生。

而后,本着影视剧的起名逻辑,主创团队将改编剧定名为《风起洛阳》。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剧集的吸引力,IP采取了“先播剧,再出书”的策略。

依照这种IP开发思路,《风起洛阳》很快进入到筹备期。最初阶段,确认作品的核心类型是重中之重。

徐康回忆到,当时主创团队召开了一场精神高度集中的头脑风暴会,每个人都要针对《洛阳》的直观感受,说一个核心类型词,接着再说第二、第三类型。

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和马伯庸的拍板定论,《风起洛阳》有了非常清晰的类型脉络:

以“探案”为主线,辅之悬疑、动作、爱情等元素。

“拿了平台S级的预算,就要做出S级的效果。”

核心类型明确化,其他环节自会通畅展开。徐康心知肚明,《风起洛阳》是平台用头部资源支持的作品,较之《长安》,它要有更多的商业属性,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意味着,围绕核心类型,剧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在艺术高度、观剧门槛和故事深度之间取得平衡。他以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为例,做了相关解析:

其一说剧本创作,这是整部剧最难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为期一年多。徐康邀请了青枚、武聪任编剧。在他们的笔下,台词没有了类似《长安》的文言文,更加简单易懂,整体的节奏更快,强情节更多,戏剧性更为丰富。

其二说拍摄制作,徐康透露到,《风起洛阳》的制作预算只有《长安》的60%。不言而喻,若想打造出同等级的品质,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里面,如何在视觉上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洛阳,是徐康主要的思考方向。

在其看来,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底蕴深厚,特别在盛唐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可是如果照搬复原,一是难度大、经费高;二是不完全利于影视化呈现。

考量到性价比和镜头效果,美术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适度创新的方式,设计了剧中的场景和匹配的服化道。比如,在横店搭出“南市”,做出一条十米长的河,不断精细的“不良井”生活景象和人物造型,手工编织内卫的铠甲。

他们用匠心和创意,展示出气势恢宏的朝堂,炊烟袅袅的民居,热闹繁华的街市,藏污纳垢的不良井,船只来往的洛河,让观众心驰神往的盛唐洛阳,全景式地跃于荧屏之上。

“我感觉自己比较幸运,只是按照适配度去选择演员,没想到,定了之后,人家越来越火。”

无论是《长安》的雷佳音和易烊千玺,还是《风起洛阳》的黄轩和王一博,表面看起来,两部剧似乎都是用“实力派+新生力量”的配置,但是实际上,早在演员爆红之前,留白影视就已锁定他们。

徐康说到,《长安》定下雷佳音时,《我的前半生》刚刚开播,“前夫哥”的名号还未普及,易烊千玺则是首次饰演主角,出来的效果没有先例可参考。

待到《风起洛阳》,考虑到高秉烛的复杂经历,徐康早早锁定了黄轩,经过双方多次沟通,达成合作共识。当然,黄轩也给了徐康很好的反馈。

徐康记得很清楚,开拍前的一段日子里,他每天一醒来,手机上就是黄轩发来的几十条近60秒长语音,说的全是对角色的理解。拍摄的时候,黄轩也是高度敬业,丝毫不惧打戏和泥潭戏。

王一博则是团队依照“百里弘毅”的人设性格,提前瞄准的对象,那时候,某部古装剧还未播出。

后来确定进组,王一博的表现同样让人惊喜,他先试戏,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会找导演积极沟通。徐康评价王一博:外表看着像一块冰,心里藏着一团火。

邀请宋茜出演武思月,一样是出于角色贴合度。徐康认为,宋茜在事业上的打拼经历,本身就是独立女性的写照,符合武思月的身份特点。再加上她练过舞蹈,打戏舒展有美感,男装造型英气飒爽。

“老马是一个克制的人,不会过多干涉影视创作,但是随着自己的作品持续被改编,他无论如何也要走出这一步。明年,由他首度担任编剧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预计播出。”

作为马伯庸和留白影视合作的第二部剧集,《风起洛阳》让他们的配合更为默契,也增加了彼此的文学IP影视化改编经验。这无疑有助于后续更紧密的合作。

徐康介绍,现阶段,马伯庸的其他四部作品已提上留白影视的生产日程,分别是《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大明书商》和《汴京》。

其中,《显微镜下的大明》书里包含六个明朝发生的真实故事,会拍摄六部类型化的系列短剧,属于留白影视和马伯庸的新尝试。

首个故事《丝绢案》是一部仅有14集的短剧,剧集于今年10月杀青,暂定与明年播出。徐康讲到,原小说是一本门槛很高的考据文,马伯庸将亲任编剧,尝试用影视化的语言,重新构建叙事框架。第二个故事《龙脉案》计划于2022年开机。

另外,长篇剧集《长安的荔枝》同样计划于明年拍摄,目前剧本已完成一稿。《汴京》还处于前期策划阶段。

这样来看,徐康在打造“马伯庸宇宙”的过程里,有着清晰的方向和规划。

第一步,用高品质的《长安》奠定口碑基础;第二步,用偏商业化《风起洛阳》延展热度,拓宽用户群体;第三步,用《显微镜下的大明》推出多元化的剧集类型和形式,同步以《长安的荔枝》延续精品化生产的标签;第四步,用《汴京》展示更多历史朝代的古城文化,夯实“马伯庸+古城+留白影视”的三角形IP价值。

“留白影视是一家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公司,各类型赛道的项目均有涉及。其实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小江湖,大家互相认可和信任,才能共创价值。我希望合作对象能够通过我们的作品再上台阶,或者产生一些自豪感。”

算起来,《风起洛阳》是留白影视今年播出的第三部作品。年初上线的涉案剧《刑警之海外行动》亦由其主控出品,改编自丁墨同名小说悬疑爱情剧《乌云遇皎月》

一年三部剧,体量和类型迥异,高产且多元。

看的出来,留白影视正在执行多类型赛道部署的战略规划。这点得到了徐康的肯定。

他认为,同期布局大、中、小体量的剧集内容,既能渗透进行业全领域,也能增加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当下,留白影视在重点开发四类剧集:

第一类是《长安》《风起洛阳》这样的大体量品质古装剧。第二是以强情节为主的涉案题材类型剧,待播的主推作品为《狂飙》。据悉,该剧由徐纪周执导,张译、张颂文、李一桐、张志坚领衔主演,讲述了一个横跨20年的扫黑除恶故事。

第三是挖掘全民共鸣点、折射时代情态的现实题材和都市伦理剧,比如改编自伊北的同名小说,正在拍摄的《熟年》。剧集由刘新执导,郝蕾、王鸥、唐艺昕领衔主演,宋丹丹特别出演,以个体代表群体,展现了熟年一族面临的内外危机。

再比如明年开拍的职场大剧《三万英尺》,作品通过刻画两个近30岁的职场女性,深入探讨了当代都市女性的工作与生活。

第四是主打女性观众的爱情剧。在徐康的观点里,持续生产中小体量垂直作品,一方面可以时刻勾连圈层用户和年轻创作者,另一方面,也能用其进行适度的创新尝试。

简而言之,大体量作品是“攻城锤”,中小体量作品是“防护壁”。

拍摄《风起洛阳》之前,徐康没有去过洛阳。彼时,在他的眼里,洛阳只是一座典型的中原古都,有城墙、古迹、文化、博物馆,却没有一个鲜明的风格化印象。

随着剧集进入筹备阶段,徐康多次来到洛阳。亲身而行的体验,让他对洛阳产生了新的印象:原来洛河的水很宽,整个城市的气质多样。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也有江南的细腻温婉。

等待剧集拍摄完毕,徐康已对洛阳产生了很浓的情感,认识了当地的朋友,吃遍了当地的美食,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

而在相关过程中,他将自己对洛阳的感受潜移默化地注进了剧集制作中,相信观众可以通过《风起洛阳》感受到徐康的情绪变化。

0 阅读:13

烹小鲜

简介:烹小鲜,让娱乐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