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最开始的意思,就是那种“超级纯净的米”,或者说是“一点杂质都没有的米”。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粹”成了一种审美意识概念,它以遊里,也就是妓馆区、花街柳巷为舞台。
江户时代的时候,德川幕府为了把政权巩固住,搞出个“参觐交代制”。这制度是咋回事?就是幕府要求各个藩地的大名得在江户设个官邸,基本上大名的老婆得长期住在江户,大名自己,每年都得带着一帮人,从藩国跑到江户去拜见幕府将军。
而且还得在江户停留一阵子。
这个“参觐交代制”,它可不只意味着控制人质。它还能逼着各个藩国的大名在长途跋涉的时候,花老多钱了,这就把藩国的财力给削弱了,这样一来,藩国就没那个精力去搞叛乱。
不过,“参觐交代制”既能让德川幕府的政权变得更稳固,又能推动全国的经济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遊里的兴盛,产生了对“粹”的追求】
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后,和平时代难得地出现了。
德川幕府为了稳固政权,搞出了个“参觐交代制”。
有这么一个要求,就是各藩国的大名每年都得自己掏钱到江户去给幕府汇报工作。这就是借着参觐交代的由头,去削减各藩国大名的财力,同时让自己的财力增加。
另一个方面,在施行参觐交代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人口流动情况。这些人大多是武士阶层的,他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这么一来,就极大地刺激了江户地区商业的发展,让江户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最后还有一点,各藩国大名的时间被减少了。
日本的地理环境是山多地少,所以交通往来特别不方便。
参觐交代规定了大名在江户停留的时间,这样的话,大名就得提前动身前往江户进行参觐交代。
那些藩地大名,要是离江户远的话,一年里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往返江户的路上,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江户,就只剩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待在自己的藩地。
那些藩地大名,要是离江户近的话,幕府就想让他们少在自己领地上待着。那幕府怎么做的?它就搞了个政策调整,啥调整?就是增加定府的时间呗。
这么着,按照政策规定,藩地大名不在自己的领地时,就只能把藩地的政权交给家臣团来处理了。
时间一长,好多藩地大名手底下的政权就会被家臣给架空,这样一来就更没法对幕府政权构成威胁。
参觐交代这一政策,可真是厉害!它不仅很好地达成了设立的目的任务,还把江户的生活水平给带动起来了。
江户时代初期的时候,江户那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就只有天皇待的京都的一半。
不过,参觐交代不断发展之后,江户的生活水平一下子就提升了许多。
经济稳定了,就一定得带动文化发展。
那时候,男女比例失衡得特别厉害,大概是67:31的比例,这就意味着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出两倍!
你得知道,江户时代最兴盛的时候,江户城的人口能达到300多万。按照这个比例去算的话,当时男性得有200多万人,可女性就只有100多万人。
男性生活压力大,慢慢地就有了遊里文化,这能让男性的压力得到些缓解。
这种文化,在帮男性解决生活压力的时候,还催生了新的审美追求。
江户时代的时候,德川幕府特别推崇那种等级森严的封建阶级统治。就因为这个,好多男人被阶级压迫着,还没娶上媳妇,人就没了。
男人们娶不了妻,可生理问题还是得解决。
所以,遊里文化在那些娶不了老婆的男性群体里,那是特别受欢迎的。
【“粹”的审美意识的践行者——江户子】
经济水平慢慢提高之后,为了追求顶尖的体验,“粹”这种审美意识就冒头了。
而且随着遊里文化不断发展,好多人都会为了让美人笑一笑就大把大把地花钱。
最典型的形象代表那就是江户子。
他们很大方,不怎么计较细节,脾气又倔又容易发火。他们爱玩文字游戏,可给自己辩论就不拿手了,而且特别有人情味,还多愁善感。
只要被江户子认定了的,那肯定就像纯净的米一样,让他们着迷得不行。
那时候,一碗荞麦面差不多要300文钱。可一个江户子为了让遊女笑一下,能拿出比这多10倍还不止的钱。
江户子对“粹”的追求和践行,都近乎到了一种变态的执着。
同时,在日语里“粹”念作“iki”,这和“意气”的发音是一样的,它体现出一种豪迈的美。
江户子可是“粹”的践行者,他们不单单讲究外在美,还得活力和魅力都有,那种喜好新奇又看重品位的气质美也不能少。
江户子,这是武士阶级从战争时期迈向和平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身份。在江户子追求“粹”的过程中,咱们很容易就能察觉到那种傲气还留存着。
江户时代的时候,好多武士都在江户住下了,这么一来就成了江户子。
他们虽说把佩刀给卸下了,可心里头的那股傲气,还是没散掉。
武士心里有着“没饭吃还得装着剔牙”的傲气,可江户子,把“身边不留隔夜钱”当成自己豪放狂傲的体现。
江户子这么固执,还不断推动,江户时期“粹”这种审美意识就进一步被强化了。
在和平的江户时代,武士阶层可是德川幕府着重“照顾”的对象。德川幕府那可是绞尽脑汁,就想让武士们心甘情愿地被“圈”在江户。而且,为了把武士们的特权给拿掉,还一个劲地强化教育。
所以,江户子的出现,那就是武士阶层被幕府压制得没办法了,才不得不做出的退让。
不过,江户子说到底还是武士,他们那颗向往自由自在的心,满是江户这座城市里潜藏着的欲望和热情。
幕府想统一政权,所以在秩序和法度方面统治手段很强硬。可这反而让江户子的叛逆心更重了,他们是那种“上有国策,下有政策”的人,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粹”,就不停地去挑战幕府底线。
就像幕府那样,为了凸显大名的身份地位,对底层老百姓穿啥衣服、用啥颜色,那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有些还直接禁止。
江户子虽然不敢公然反抗,可却想出了新法子来表达内心的叛逆。
不但弄出了新颜色,而且大大方方地踩边界,将“滑头”展现得那叫一个透彻。
这么一看,那些敢跟幕府对着干的江户子,就弄出了“粹”这个新的、独一无二的意思——叛逆。
【“粹”不仅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在江户那个时候,“粹”最先是出现在底层的町人这个群体里的。
江户时代的建筑大多是木头做的,那时候火灾频发。这就导致人们的生活没多少保障,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大火一烧过来,啥都剩不下,全变成灰了。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对金钱特别想得开的想法,觉得与其被不知道啥时候冒出来的火灾给烧没了,还不如早点花掉。
听人说,江户时代的时候,平均每3年就得来一场火灾,每5年,就会有一次大火灾。
江户城曾经那么辉煌,可也被火灾威胁过。一场大火特别无情,一下子就烧掉了江户城三分之二的建筑,差点把江户城变成根本没法住人的废墟。
于是,江户町人看待金钱利益的观念,更多的是淡泊,而不是追逐附庸。在他们眼里,金钱,与其说是钱,倒不如说仅仅是一件“物品”罢了。
江户人追求“粹”的另一种审美意识,就是这种达观的态度。
还有,“洒落本”“人情本”这类小说兴起并且流行起来以后,江户町人对“粹”的审美就更加偏向“义理”了。
江户町人长期住在长屋,那就跟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似的。为了过日子,很多时候必须得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才行。
特别是遭了天灾人祸的时候,那奉行“君贵民贱”的幕府,永远都是先顾着自己,町人们的死活,它才不会去管。
在这样的统治管理下生活久了,江户町人老早就懂得“保全自己”。
所以哪怕德川幕府对他们不管不顾,他们也还能勉强活下去。
而且,对“粹”的追求可不只是一种人文精神,在他们的行为准则里也能体现出来。
就是说,江户的町人日子过得不容易,可特别会享受玩乐。
洒落本和人情本这类遊里文学作品流行起来之后,江户町人就更加积极地把对“粹”的追求融入到遊里文化里去了,这样一来,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就成了生活中的乐趣。
当然了,“粹”这个审美意识嘛,在不同的环境里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江户时代的“粹”也是这样,可能最初仅仅是对“纯净事物”的一种单纯向往,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立场也渐渐变得有所不同了。
不管怎样,“粹”这种意识在影响人们生活观念的同时,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里有所体现。
而且,“粹”这东西,它可不单是一种人文审美意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与体现。
要是“粹”的本义是“纯净的米”的话,那在江户时代,“粹”恐怕就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条件与环境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