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入土后,王震对参加葬礼众人说:你们可不能学他

乾坤见史 2025-01-20 17:30:41
前言

1985年的时候,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永远地走了。

他逝世以后,也是上将的王震将军对在场的各位将军讲:“以后咱们可不能学他那样搞特殊!”

王震将军说的特殊是指啥?

一、可不能学他

早在1956年,主席就决定推行火葬制度。后来,主席和朱老总带头,率先在火葬同意书上签了字。

但是,许世友将军读完这份倡导书以后,很罕见的,将军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跟着主席在上面签字。而且,将军对这事儿还觉得挺不理解的。

像将军这样在战场上拼杀的军人,死后能有一口棺材,那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后来,瞅着大伙都在书上签了字,将军却仍然没动。

之后他就径直去找主席了,对主席说:“主席,我许世友从来没求过您啥事儿,现在就有个事儿想求您。我就盼着自己死了以后,能跟我老母亲葬在一块儿,死了也能尽尽孝!”

“主席,您批准一下呗!”许世友望着主席说道。

许世友说完话后,主席略作思考,大手一挥就说:“行,我答应了!”

将军征战了一辈子,为新中国的成立那可是出了大力了。而且这也是许世友的一份孝心,主席哪能不答应?

将军听到主席的话后,一下子就放心了。

可谁能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主席居然在许世友之前就去世了。主席这一走,将军心里特别焦虑,因为主席再也没办法过问自己的身后事了。

后来,将军就觉着自个儿的身体越来越差劲儿了。等到查出来是肝癌以后,身体就更不行,一天不如一天。

1985年的时候,将军感觉自己可能没多少时间了,就着手准备后事了。他先给自己弄了一口大棺材。

之后有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信里将军表示,希望能和母亲葬在一起,后来中央批准了。

之后,将军就只能天天躺在床上了。再往后,他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不好了,时不时就迷迷糊糊的。不过,他一直都记着这件事,清醒的时候老是问秘书:“中央那边给我回信了吗?”

将军正在南京军区医院住院,他担心中央不批准,毕竟中央多次来电催他到北京去治疗。

不管怎么讲,北京的医疗水平那都是比南京高的。可将军,每次都推辞着不去,还说:“北京人太多,我可不去!”

要么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可将军真正就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怕到了北京以后,就回不了家乡,不能葬在母亲身旁了。

邓工这边收到许世友的请求后,那叫一个为难。当时社会已经推行火葬制度了,要是答应了许世友,这得给社会造成啥影响?

邓工思考了好半天,最后还是打算答应许世友的请求。为啥?因为制度虽然是死的,可共产党人那都是有血有肉的。

邓工说:“这是特殊情况才特殊办理的,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将军逝世后,中央专门派王震将军来告别。将军生前的战友、下属、领导都到齐了,当时灵堂里差不多聚集了三千人。

后来,将军躺在一口由尤太忠从广西运来的楠木制成的棺材里。

这么看来,将军在军队里的人际关系很不错,朋友也很多。这时候,又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了,那就是将军该怎么下葬?

最后王震将军拍板决定晚上出发,既不大肆操办,又低调且不失隆重。

王震将军瞧着面前的棺材,猛地扭头对诸位将军讲:“你们可别学他!”

后来,就把许世友将军葬在他母亲身旁了,这么着,也算是圆满地达成了将军想要死后尽忠的心愿!

二、嗜酒如命许世友

将军爱喝酒,这在军中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想当年将军刚参加革命的时候,军中严令不许喝酒,可把将军给憋闷坏了。

后来,将军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偷偷地喝酒。再后来,将军在战场上特别英勇地杀敌,很快就得到晋升了,可他对酒也变得更加依赖了。

将军后来有个习惯,每次上战场前都得先喝两口酒。当时,将军喝酒这事儿,军中上下都知道。

好多战友都劝将军:“可不能这么喝,这对身体不好!”

将军哪是那种能听进去劝的人?听到这话后,将军就只是随便应付地笑了笑,说道:“人活在世上,就得痛痛快快的,都不知道能活多久,趁着活着的时候不尽兴怎么行!”

将军,就因为喝酒这事儿,直接跑去找主席理论去了。那结果还用说吗?肯定是被主席批了一顿呗。

可瞧着许世友那难受的样子,主席也有点于心不忍了,便和他约法三章。

打仗的时候好歹把将军喝酒这事儿给制止住了。可等仗打完了,之前那约法三章就跟没这回事儿似的,全作废了,谁去劝他都不好使。

1985年那会,将军觉得身体特别不舒服,到医院一检查,竟然已经是肝癌晚期了。

三、死后尽孝

许世友将军这一辈子,最爱的有两个人。一个那肯定就是伟大的毛主席;另一个就是他的老母亲了。

将军对他母亲的愧悔更多一些。

许世友6岁的时候,他爸就生病去世了。打那以后,好些年都是他妈妈一个人把许世友拉扯大的。

许世友将军小时候,差点就被送给别人了。许世友家总共9口人,可收入就靠着那三分地,能想象他家的日子有多苦吧。

当时,许世友他爸就寻思着把许世友给卖了换钱,这样家里就能少点负担。许世友他妈知道这事儿后,紧紧抱住许世友,不让他爸把孩子抱走。

就这么着,许世友才能够在母亲身旁长大。

许世友的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许世友母亲的肩上,这让原本就困苦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

将军稍微长大一点后,母亲就把许世友送到少林寺去学习了。这么做,既能学门手艺,又能填饱肚子。

后来将军投身革命,就更抽不出空儿回去探望母亲了。

战争结束了,将军才总算有了空儿回去看老母亲。之后,将军想把母亲照顾得更好些,就把她接到自己那儿去了。

可是老一辈忙惯了、累惯了,天天啥都不干就等着吃饭的日子,他们很快就觉得不自在了。这不,她就跟许世友说想回去。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担心待在这儿会给许世友带来不好的影响。许世友拗不过母亲,最后只能把她送回去了。

1959年,将军终于有空能再次回家探望母亲了。看到母亲孤孤单单一个人,许世友又提出想跟母亲住在一起。

但这一回还是被母亲给拒绝了,谁能想到,这一面竟然成了永别。

六年之后,将军突然收到信,得知母亲病得很重。可那时候将军公务特别忙,根本抽不出空回去探望。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将军一辈子都特别遗憾的事儿。

结语

许世友一辈子都是铁骨硬汉,活着的时候对主席、对国家忠诚不二;死了就去为母亲尽孝!

在那个年代,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那就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再一次向革命先烈们致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