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这样的图片?
或者是这样的图片,
是不是觉得图片里的任何东西都非常的精美精致?但是问问自己,你在视频里看到的这些,和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再问问,她们为什么要拍成视频或者图片发在群里供所有人观看?
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泛着冷光,指尖滑过九宫格拼接的巴厘岛落日、法式早餐摆盘与瑜伽馆镜前自拍。这些被精心裁剪的生活碎片在朋友圈剧场轮番上演,构筑起现代人的数字巴别塔。当我们习惯性地点下小红心时,是否意识到这些光鲜的影像本质上都是他人剧本里的台词,与我们真实的人生剧场毫无关联。
比如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大视频平台的崛起,人人可以成为视频里的主角。而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博人眼球,或者制造焦虑,而一直制造虚拟的生活,告诉你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生活。比如下图,
图片里的看着整齐精致,实际上一点也不贴近生活。或者说把生活过成这样的人,都不是普通人。
虚拟剧场:社交媒体的造梦机制
美图秀秀日均处理1.2亿张照片的惊人数据,揭示了全民参与的修图狂欢。从皮肤磨皮到背景虚化,从滤镜叠加到场景重构,数字化妆术正在重塑现实认知。剑桥大学实验显示,经过修饰的照片观看者会产生"移情误差",将图片中的完美场景误认为真实生活常态,这种认知偏差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改变着大众的审美标尺。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也许你第一时间会去打开对方的朋友圈,或者抖音等等,当你看到对方发的每张图片都是精致精美的,再看看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你羡慕对方,你也希望成为对方,于是你也想尽一切办法变成对方,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地鸡毛。
朋友圈的影像叙事遵循着严密的剧本逻辑。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团队解码出点赞量过千的帖子存在共性:晨跑轨迹要搭配朝霞滤镜,读书场景需露出精装书脊LOGO,旅行照片必须遵循"1天空+2地标+3美食"的黄金比例。这种标准化表演消解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将真实人生异化为可复制的文化快消品。
全民参与的剧场效应催生出荒诞的社交礼仪。当同事晒出冰岛极光照片时,我们不得不表演惊叹;当同学分享哈佛图书馆打卡照时,我们必须点赞致敬。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背后,是群体性认知失调在作祟——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在互相捧场中维系着脆弱的社交假面。
恰好,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变成了这样一个人。我和她认识的时候,她家庭条件一般,后来我们很久不联系了,突然她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爱朋友圈,先是全国到处旅游,然后变成去全球各地旅游了。发的朋友圈都是精致精美的,我认识她的时候,已经是28岁,她发朋友圈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但是她的图片把她修的好像20多岁的自己,每到一个地方,就拍一张精美的图片。
不清楚她开通了什么新的赚钱赛道,但是每天全球各地打卡,这其实并不让人觉得羡慕,反而让人觉得好奇,她不用工作的吗?还是说这就是她的工作?
认知迷雾:在他人镜像中失焦的自我
社交媒体制造的"伪在场感"正在解构真实社交。神经学家扫描发现,刷朋友圈时大脑奖赏回路的活跃度比真实社交高出37%,这种即时快感让人产生虚幻的联结感。就像沉迷于全息投影的观众,我们错把像素点的闪烁当作情感的流动,在数字泡沫中逐渐丧失深度对话的能力。
社交货币的通货膨胀折射出价值体系的畸变。某网红坦白,为维持人设每月花费3万元租赁拍照场地,这种扭曲的投资回报比在社交圈层中已成常态。当点赞数成为硬通货,当粉丝量等于社会资本,我们正在用精心设计的影像质押灵魂,换取虚拟世界的廉价勋章。
比如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图片
实际上现场这样拍摄的
还有这样的精美图片,
实际现场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精美图片,
实际确实这样的,
在持续比较中枯萎的何止是我们的宝贵的时间。心理学家的追踪实验表明,每天浏览朋友圈超过2小时的群体,其自我认知清晰度下降58%,决策焦虑指数上升73%。就像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倒影的那喀索斯,我们在他人生活的镜像迷宫里,不知不觉间遗忘了来时的路,说点通俗易懂的话,就是她人精致精美的生活,其实都是假的,但你你陷入进去了,就是真的了。
过年回家,我们总是遇到一些爱攀比的亲戚,他们开着豪车回家,他们在诉说自己在外赚了多少钱,他们拿着好烟好酒招呼自己,再看看自己,和他们天差地别的,不由得自己矮了别人一截。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自卑,因为那是他们自导自演的话剧。真正有钱人,是不会轻易让别人看出有钱的,而那些没钱的,往往需要通过外在的东西表现自己非常有钱,这个社会运行规则就是这样,试想想,自己真有钱了,真的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很有钱吗?证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真的需要证明吗?好好想想这个逻辑,你就不会陷入了自我内耗了。
再者,别人嘴巴里说的再好,即使他们真的过得比自己好,那又如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他们赚了再多的钱,也不会给自己,自己过好了,比谁都要强。
有一句话是,一个人撒了一个谎言,就需要用100个谎言去圆这个谎言,那些天天包装自己的人,也是非常累的,他们需要不停的去包装自己,就怕别人看穿了自己,怕别人看低了自己。不管是包装的再好,他们在朋友圈或者抖音上过得再好,实际上和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们当看了一个乐子,一刷而过就好。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关你何事,一个是关我何事”。本来每个人生活已经不容易了,再来制造焦虑的人,就完全可以屏蔽了,焦虑只会让自己陷入内耗,还不如屏蔽了之,比如这些年很多歌颂女性主义的电视剧,比如电视剧《三十而已》,比如电影《小时代》他们传输的价值观都是 有问题的。
永远记得,幸福的人都在低调的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人才永远需要在各种平台上诉说自己的不幸福,并且需要包装自己,把自己过得非常好,然后告知全天下人,老娘过得非常好,只想说,这样的人真是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