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宫崎骏新作,不代表它“烂”

桃花岛浪人 2024-04-26 22:16:03

我不喜欢宫崎骏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好不好”是一种“客观现象”。《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票房如何,有无获得奥斯卡奖,并不妨碍我“不喜欢”,我不喜欢,也不妨碍宫崎骏的“伟大”。

在上一篇文章,我说我不喜欢《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因为宫崎骏任性、傲慢,创作了一部晦涩的作品,且不适合中国观众。这篇文章再展开说说。

任性、傲慢是一种气质

得当,就是加分项

“任性、傲慢”是“贬义词”吗,我个人认为是中性词。如果我换一种说法,“宫崎骏新作好任性、傲慢,但我好喜欢”,是不是感受不一样?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宫崎骏的任性之作,很私人化,他只想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并不在乎观众是否能“读懂”,因此,剧情很晦涩,充满了各种意象与符号,这些意象与符号有许多解读的可能。

这种行为好不好?至少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创作本来就很私人化,有人选择创作通俗易懂的内容,有人选择创作晦涩不明的内容,这是艺术选择。至于,观众接不接受,这是观众的选择。

也有许多人的任性、傲慢,是他们被人喜欢的理由之一。

譬如姜文,他可以选择站着赚钱,拍《让子弹飞》这类门槛稍微低一点儿的作品,也可以任性、傲慢,选择拍《太阳照常升起》这类晦涩作品。他的这种气质,与他的电影相辅相成,构成了人们喜欢他的理由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诟病他的理由之一。

譬如庵野秀明,他拍《EVA》,也是任性、傲慢,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人不喜欢,但几乎很少人去质疑作品“好不好”。我喜欢《EVA》,不代表我能看懂,但我就是喜欢这股任性、傲慢。

同理,创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宫崎骏,至少在这部作品里,是任性、傲慢的,这么私人化的表达,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再正常不过。说其“任性、傲慢”,不代表作品“不好”,只是评价这部电影的气质。

不过,宫崎骏这份“任性”,我目前没有感同身受,但我很欣赏一个著作等身的导演,如此放任自己、如此袒露个人。

日本年轻人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片名其实更适合叫《日本年轻人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我也看有些文章解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有两个解读方向,一个是从宏观层面,是在反思战争,一个是个人层面,是宫崎骏对个人创作生涯的回顾。

电影创作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至少,我看到的,是第一个解读方向,“反思战争”,而且是“反思战争对日本人的伤害,以及,告诫日本年轻人未来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我个人认为,这是给日本年轻人看的。其他国家的人,当然也可以看,只是,观影体验因人而异。这种感觉,就像——用两个类比吧。

一是,一个犹太人观看一部名为《德国阔少回忆录》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德国阔少的成长故事,战争对德国阔少的影响,战争对德国普通百姓的影响,德国发动战争背后的原因。

二是,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杀人犯的家庭,被社会舆论影响,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他们控诉,杀人犯的家人,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了吗?受害者家属说,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作为受害者,有没有必要去关注施害者(及其家人)的内心世界、生活状况?

我没办法准确描述这种“膈应”,只能叙述这个场景的既视感。另外,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如果我没有买票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只是在视频平台上看,或许体验会好很多,究其本质,大概是因为,我花了几十块钱,花费了两小时时间,看一个成功的日本导演反思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并给予日本年轻人告诫,我觉得很浪费,如果我在视频平台看,我或许会觉得,宫崎骏的格局还是大。

最后,我想说,我只是不喜欢《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不代表它“烂”,如此精良的制作,至少具备了巧克力的外形与结构,怀着敬畏之心,我只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境界不够。

我也没说,中国人就不能看,看了就不是中国人,我只是告诉你,这部电影很大可能的目标受众是日本年轻人,普适性没那么高,因为有些人是冲着电影名去的,一个这么伟大的导演,他的人生感悟,如果能感受一二,想必也受益终生吧(至于电影是否有宫崎骏的人生感悟,看法不一吧)。这就好像,你喜欢看《熊出没》,但去电影院才发现,放的是《EVA》。

你当然可以质疑我的观点,这是你的自由,你也可以反驳,求同存异。不过,阴阳怪气和谩骂,我想,看宫崎骏电影的人,应该不会具备如此素质。

有一点,值得强调,我真金白银去电影院支持了宫崎骏。

0 阅读:13

桃花岛浪人

简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