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初春,台北阳明山禅园内,赵一荻轻抚张居信言:“小手似闾琳。”张学良闻此紧抱孙子。此合影流传甚广,记录少帅晚年天伦之乐,亦映射家族三十载离合历程。
照片中陈淑贞引人注目,穿素色旗袍站张闾琳旁,尽显大家闺秀端庄与知识女性气质。身为陈济棠侄女,家世与张家匹配。两人初不知对方身份,婚后她才在丈夫剪报中发现张学良报道。
张学良望孙眼神中,或显对长子成长之歉疚。1940年于凤至赴美前,他将十岁张闾琳托故交伊雅格,赠《曾文正公家书》。此书成其子与故土最后联系,伊雅格夫妇携子辗转,教其用英语称父母。
张学良软禁于禅园,距儿子很近。1956年,张闾琳以NASA工程师身份首赴台,父子仅隔二十公里却未见。禅园建于陡坡断崖,实为监控严密的牢笼。直至1962年长孙出生,当局才允其探视。
赵一荻筹备会面三月,购英国奶粉,制婴儿服,编竹篾摇篮。陈淑贞抱婴入禅园,赵一荻转身拭泪,自1940年别子出海,已廿二年未见此般大婴。
张闾琳的航天事业看似颠覆父亲军旅生涯,实则蕴含传承。他在加州研究的导弹系统,延续了父亲整顿兵工厂时“师夷长技”的理想。1994年,张学良赠子访问航天城前老照片,背面题“科技报国”。
陈淑贞温婉而坚韧,1962年探视后主动担纲联络海外。她每季度寄给禅园的包裹中,除张闾琳书籍外,还有张学良喜爱的辽宁榛子。一次包裹被扣,她带出生证明直赴台北当局,成功索回。
夏威夷张学良纪念馆藏有泛黄照片,展柜说明仅标人物名。张学良西装翻领藏东北大学校徽,为见孙子特戴。该校他28岁扩建,寄寓未竟理想。晚年照片置窗台,望海或思故乡高粱香。
1994年,张闾琳夫妇携沈阳故宫琉璃瓦碎片返乡,置于檀木匣中呈给病中的张学良。他观赏整午后,嘱子将瓦片葬于张家祖坟旁,以此寄托其未竟的归乡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