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登基后,为何要推行察举制?察举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慕卿容 2025-02-15 16:05:29

公元前134年,恰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那一年,在这同一时间,汉武帝郑重宣告,察举制自此正式开始推行。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才选拔方式,对后续的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察举制的推行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自其推行起,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前这段时期,中国开启并实行了漫长的“推荐选举制度”呢。并且,察举制一经出现,便也意味着在往后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史将会迈入世家大族所主导的时代啦。

接下来千年的历史舞台上,主角将会是那些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千年世家。它们将在这漫长的千年时光里,扮演起极为重要的角色,承载着诸多故事与传承,成为这段悠悠历史长河中最为瞩目的存在。

历史上真实的察举制究竟属于何种制度呢?察举制一经出现,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这又是为何?再者,当年汉武帝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最终决定推行察举制的呢?

实际上,这件事得从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来谈起。中国选官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而我们要讲的这件事与之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得先从其发展情况说起呢。

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并生活着。在各个部落内部,其成员间大多凭借血缘关系来维系彼此间的关联。通俗来讲,就是在同一个部落当中,人们相互之间基本上都是亲戚关系。

这样一来,在部落当中,自然是辈分大的人,威望往往也高,那么在部落内部的事务等方面,就是由这样辈分大且威望高的人来做决定,也就是谁具备这些条件,谁就能够在部落里拥有话语权,起到主导作用。

在部落时代后期,各大部落间频繁展开战争并相互兼并。在此情形下,那种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就拿黄帝所在部落来说,当他们打败了另外一个部落之后,黄帝便会派遣自己的儿子去负责管理这个被征服的部落。

接下来,黄帝的儿子来到新部落,因其拥有统治权,故而也就具备了优先繁衍的权力。同理,再往后一代,黄帝儿子所生育的儿子,于这个部落之中,同样皆拥有优先繁衍的权力。

就这样,在连续三四代人的繁衍进程过后,那个曾被征服的部落当中,绝大部分人已然成为黄帝的后代了。如此情形下,黄帝的直系后代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该部落的统治者。至于那些并非黄帝后裔之人,也就沦为被统治者了,并且他们通常是没什么繁衍以及择偶方面的权利的。

需注意,上述这些内容可不是后世历史爱好者凭空编造的,是确有科学依据的。借助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来分析,中国男性的Y染色体大体可分成三类。这表明在数千年前,或许仅有三个男人成功繁衍了后代且延续至今,而其他大部分男性基本都没了后代传承。

因此,人们常说的炎黄子孙,或许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代称而已。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现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就是炎帝与黄帝这两位老祖宗的后代。

鉴于部落时代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性,在这之后,唯有黄帝,或者确切来讲是征服者的后裔,才具备繁衍后代的可能。随后,当黄帝的子孙们逐步成为统治者之时,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找来自己的亲族与友人,让其协助管控这个部落,在部落里承担重要职责。

就这样,世禄世卿制慢慢地应运而生了。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制度逐渐有了它的雏形,并一步步发展起来,最终得以呈现于世,开始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篇章。

自部落时代后期起,直至战国末期,在长达上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始终把血缘关系当作选官的关键参考要素。处于核心地位的统治者,通常会安排自己的直系亲属出任重要官职。并且这些直系亲属随后也会让他们自身的直系亲属,来充当自己的下属。

最终,凭借着这样的血缘关系,一个规模庞大的统治结构便初步搭建起来了。

自夏朝起直至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选官制度始终处于不断细化的进程之中。其核心要点便是血缘关系。待西周时代过后,该选官制度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进而演化为众人熟知的分封制、世禄世卿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等形式。

简而言之,整个天下在名义上皆归天子所有。天子的嫡长子可承袭天子之位,其余庶子则会被直接分封至各地成为诸侯。而诸侯的嫡长子能够继承诸侯之位,其庶子便在诸侯国内出任大臣,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

在这样一套制度的施行之下,那些出身于普通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然不存在任何能够入朝为官的机会。

就拿声名赫赫的姜子牙来说吧,表面上看,他是个隐居的贤能之人,后来被周文王发掘,进而成为周文王身边极为重要的大臣。可实际上呢,姜子牙并非出身平民,他的祖宗乃是伯夷。这位祖宗在尧帝当政之时,就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其地位大体上就和姜子牙在周朝时的差不多呢。

仅仅是到了姜子牙所处的这一代,他们家族就已经走向没落了,情况便是如此罢了。

就好比后来春秋时期的情况,秦国仅仅用五张羊皮就换回了名臣百里奚。百里奚当时的境遇着实凄惨,可实际上呢,他乃是虞国的王族后人呢。而虞国王族的祖先,正是周文王的二伯父。

在先秦时期,底层百姓实则难寻任何上升的途径。彼时,部落也好,诸侯国也罢,它们常年相互交战,这便致使底层百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如此情形之下,本就处于弱势的老百姓,纷纷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也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反抗那些统治者的能力。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行进至战国时期的时候,伴随着冶铁技术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此前的状况便开始出现了变化。

以往那个时代,生产技术颇为落后,单个人也好,几个人也罢,想在野外独自生活是极为困难的。然而当冶铁技术发展成熟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哪怕只是几个人,只要带上充足的工具,跑到野外去,也是能够生存下来的。

如此情形下,那些向来遭受压迫的底层平民,心里哪能甘愿继续被这般压迫。即便自身没足够的能力去奋起反抗,那又怎样呢?大不了就干脆一走了之呗!反正换个地方,靠自己也能生存下去,又何苦非得在这儿忍受你的压迫呢?

于是,进入战国时代以后,这样特殊的状况便开始促使社会去进行变革了。统治者们也开始思索起来,琢磨着究竟要怎样才能给平民开辟出一条上升的途径。毕竟唯有平民拥有了上升的通道,感受到有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才会甘愿继续接受统治,如此国家才不至于走向崩溃。

在战国初期阶段,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启了变法之路。要知道,若变法成效显著,那国家便能迅速走向强盛,毕竟如此一来底层百姓会更乐于出力建设家国。反之,那些未曾推行变法的国家,最终大多都难以逃脱被逐步兼并进而遭淘汰的命运。

在这一过程里,原本位于中原西部的秦国无疑是做得极为出色的。彼时的秦国,在商鞅推行改革举措后,确立了一套二十等军功制。凭借这套制度,寻常的秦国百姓也拥有了机会,他们能够经由打仗立下战功来获取爵位,进而跻身真正的贵族行列。

在战国七雄里,除了秦国,魏国的变法也可算较为成功的。魏国还开辟出了另一种上升途径,即养士。魏国改革后,普通平民虽无法直接做官,却能去给贵族当门客。要是成为大贵族的门客,其社会地位实际上并不比一些基层官员低呢。

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这两条路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充分彰显,不容忽视。

在秦国,迎来了逆袭的契机后,众多秦国百姓纷纷踊跃投身军旅,且对上阵杀敌满怀热忱。由此,在随后的近百年间,秦国持续对外开疆拓土。直至秦始皇这一代,秦国终是成功地将天下彻底平定,完成了统一大业。

然而,在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后,新的状况便产生了。依照秦国原先的制度设定,平民唯有通过打仗,才可能获得翻身的契机。但当下中原已然统一,战争也日益稀少。这般情形下,普通百姓又一次丧失了翻身的机遇,只能持续遭受秦朝统治者的压迫。

于是在那之后,仅仅历经了十四年的时间,秦朝便在众人的反抗之下被推翻掉了。

秦朝走向灭亡,其缘由无疑是多方面的。不过在诸多因素里,上升通道被关闭这一点,着实堪称最为关键的因素。随后,历经楚汉战争的纷争,汉朝实现了中原的再度统一。如此一来,这一关于上升通道的问题,便又一次摆在了汉朝统治者的面前。

首先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当属汉高祖刘邦。在最初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摆在了刘邦的面前,他是最早要去考量此问题的人呢。

对于平民而言,历经秦末那场战乱的大洗牌后,生产资料得以重新打乱并分配,在当下这个阶段,各种矛盾暂时还没凸显到很严重的程度。如此一来,在这样的时期里,有关上升通道的这一问题,就显得不是格外重要了。

即便处在那样的情况下,刘邦也还是有所作为的。在其在位期间,曾向地方官员下达指令,要求各地举荐当地最具才学的读书人。待这些读书人经过中央的考核,若确实拥有真才实学,便会安排他们入朝为官。

后来察举制的最初原型,正是源于刘邦所做的这个选择。

刘邦会如此行事,实则和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干系。早年时期,刘邦曾担任魏国贵族的门客。正因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对于选拔推举门客的那一套流程极为熟悉。而这一套流程,在后续发展中,渐渐演变成了汉朝选拔官员的基本规则。

在汉朝初期,其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实际上就是世禄世卿制。要知道,老刘家的亲戚众多,那些开国功臣同样有着一大帮后裔呢。要是没办法先顾及这帮人的就业需求,恐怕汉朝皇帝的宝座早就保不住,被人给掀翻啦。

在刘邦之后,吕后称制阶段以及文景之治那几十年间,汉朝高层也始终将选拔人才之事放在心上,未曾忘却。只是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还较为粗陋。就拿汉惠帝在位时来说,基本是让地方政府去挑选擅长种地或者有学识之人,为其免除徭役并给予奖励,若表现极为出色,还能在县级担任基层政府官员呢。

在这样的制度当中,普通百姓实际上仍旧不存在往上晋升的途径。不过呢,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使自身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哪怕只是让生活变得稍微好上那么一些。

因此,在文景之治那个阶段,底层平民对于自身社会地位上升的这方面需求,还尚未达到特别强烈的程度呢。

不过,待到汉景帝统治后期之时,因汉朝开国的时日不断增加,社会渐渐呈现出固化的态势。而平民对于自身能够向上发展的那种需求,也随之开始变得愈发强烈起来了。

就拿汉武帝时期来说吧,当时有个极为出名的大侠叫郭解。郭解并非政府官员,可凭借自身努力,在当地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侠,人人都得给他几分面子。发展到后来,他的个人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地郡守。汉武帝下令让他搬家时,他竟能请动大将军卫青来为他说情呢。

就这样,郭解以另外一种途径,实现了自身阶层的提升。尽管他并未担任什么明确的官职,可其拥有的影响力,已然与一般的郡守级官员相比毫不逊色了。

对郭解而言,此事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可放在汉朝的大局来看,却堪称一场噩梦。要是存在诸多像郭解这般的人,他们在各自所处之地,便有可能逐步将政府的职能取而代之。真到了那一步,汉朝的江山社稷,恐怕也就离覆灭不远了。

郭解这类人的存在并非个例。在当时那个时期,底层老百姓并没有明确的上升途径可供选择,如此一来,成为一名有声望的大侠,对他们而言,反倒成了最具希望的一条出路。

常言说得好,堵不如疏。就拿汉朝政府来说吧,要是始终不给老百姓提供上升的途径,那底层百姓的反抗势必会愈发强烈起来。可要是能给他们开辟一条上升通道呢,不但能有效疏解这方面的压力,还能为国家甄选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呢。

于是,察举制便顺势诞生了。

察举制最初现身是在汉文帝时期。彼时汉文帝已察觉到底层百姓对于上升通道的需求,于是下达诏令,要求地方政府举荐有才能的读书人至中央参加考试。在中央,由汉文帝亲自拟定考题,对这些读书人展开考核,考核内容大体上都和治国相关。

汉文帝借助这样的形式,的确选拔出了诸多优秀人才。像声名远扬的策论家贾谊,还有后来成为汉景帝老师的晁错,他们大体上都是通过此种方式得以进入仕途、崭露头角的。

自汉文帝起,往后的数十年间,汉朝持续对这套制度加以细化完善。待汉武帝登基之时,与之相关的体系已然极为成熟了,也正因如此,汉武帝才具备了确立察举制的条件与能力。

另外,汉武帝即位以后,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属匈奴问题了。要想彻底解决匈奴方面的难题,那就得动用汉朝举国上下的力量去跟匈奴交战。而若要开启这场战争,汉武帝首先就得实现国内思想的统一,并且还要有效减少国内存在的矛盾才行。

公元前134年这一年,汉武帝同时着手两件意义重大之事。其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所提建议,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正式施行。其二,汉武帝设立了察举制,就此为底层百姓开辟出一条能够实现阶层上升的通道。

说到底,这两件大事主要是为处理国内事务,以便日后能更有效地与匈奴作战。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呢,实则是给天下读书人划定了一份考试大纲重点。要是没进行罢黜百家,仍处于先秦百家争鸣那种状况,考试可就没法开展了,毕竟难以确定统一的标准嘛。

文景二帝时期所做的相关准备,使得汉武帝确立察举制之时,该制度已然相当成熟了。自汉武帝起,后续的几代汉朝皇帝,持续针对考试科目展开增添或删减方面的调整。最终,汉朝的选拔考试形成了诸多类别,具体包括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

简而言之,孝廉这一选拔考试呢,是由郡守或者诸侯王来进行操作的,他们会从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推举出那些较为孝顺的人作为人才。而茂才考试呢,是汉朝的高层官员负责的,每位高层官员可推荐一名普通百姓出来做官,每年具备推荐资格的大臣,数量大致在二十人上下。

所谓察廉考试,乃是政府用以举荐低级官员的一种方式。而光禄四行呢,就是从皇帝身旁的侍从人员里,择选出具备才能之人来授予官职。至于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意思是官员若能向皇帝呈献颇具价值的建议,便有机会得到提拔任用。

所谓贤良文学,乃是那些个人品德优良之人,他们具备参加国家所组织的经学统考的资格,且考试成绩较为优异,如此一来,这类人便能直接入朝为官。就像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当年便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得以走上高位的。

所谓孝弟力田,即某人在当地要么极为孝顺,要么在耕种方面格外努力。这类人或许才学欠佳,未达被推荐的标准。不过一经地方政府发现并挖掘,便可在当地出任基层官员。且通过孝弟力田考核者,后续还能凭借察廉考试,实现进一步的晋升。

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这三种考试,与专业官员选拔颇为相似呢。要是你在法律方面学得极为出色,又或者对经学钻研很深,再或者特别通晓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学问,那便能够参加这类考试啦,进而成为与之对应的专职政府官员哦。

而最后的勇猛且知晓兵法这一方面呢,其实能够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后世的武举考试,毕竟武举考试就是专门用来选拔武将的一种途径呢。

总而言之,察举制是一套极为完备的制度,差不多把汉朝内部的各类人群都囊括其中了。从这往后,不论是普通百姓,亦或是贵族子弟,都拥有了向上晋升的途径,都具备了入朝为官的契机。在之后的整个两汉阶段,察举制一直都是被广泛运用的选官制度。

自三国时代来临后,魏国展开了制度方面的创新举措,推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等到南北朝时期,各方虽对此制度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改良,可就其本质而言,它们实际上都属于推荐制的范畴。

必须得承认,察举制一经出现,在那个时代而言,着实是极为先进的。要知道,从这往后,普通百姓便拥有了能够向上晋升的途径。这一点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演进的历程里,无疑是一个极为关键且重要的标志性存在呢。

然而,察举制存在的弊端极为显著。究其本质而言,察举制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推荐来施行的。如此一来,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要人物,便能够趁此契机,将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及故交旧识进行举荐。甚至还会和同样拥有举荐权的其他人,展开互相举荐的操作。

在此之后,便有一个接一个的世家陆续涌现出来。在其所处的地区,世家通常具备着绝对的推荐权,凭借此权能够保证自家每一代都有人得以入朝为官。而随着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孙借助这些晋升途径步入仕途,底层百姓的上升通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挤占了。

在南北朝时期,那种推荐制度已然逐渐沦为世家大族操控的游戏。由此便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等到隋唐之际,众人皆察觉到这套制度存在的弊端极为严重,于是乎,最终它被摒弃,科举制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着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套制度一经推行,汉武帝便能更为便捷地网罗全国的各类人才,底层百姓也由此拥有了向上晋升的途径,国家的意志得以高度凝聚统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后续才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去同匈奴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较量。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