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
虎毒不食子。
它是用来形容,人人皆有爱子之心的。
如果换成另外一句话来说,也可以是:
父母不会害你。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都是赞同这句话的,毕竟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血肉,他们彼此之间,有着这个世界上最深最亲的羁绊,
如果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那么孩子就等于拥有了一个避风港,
可这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现实总是残酷的,
每当谈论起家庭时,我总能看到一些孩子会说,自己人生的痛苦,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庭,
听他们分享的那些故事,会让你觉得,有一些父母啊,是真的想害孩子。
当然,这里的“害”,可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动手伤害。
而是藏在一举一动中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折磨。
看到这条热搜了吗?——
#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
事件发生在重庆。
17岁的女孩佳佳,在今年夏天顺利的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大学,中央戏剧学院。
这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佳佳的妈妈却并不这么认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遥远的北京读书,她希望佳佳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一辈子就呆在重庆当老师。
为此,她在距离开学不到半个月的时候,在截止缴费的前一天,偷偷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学校指定缴纳学费的银行卡、户口本等等证件全部拿走了。
她只留下了一张“对不起”字样的纸条给女儿,然后便人间蒸发了,不接电话,也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
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谬?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自己的女儿入学,这极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可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据《人物》采访报道,在偷走女儿录取通知书前,佳佳妈妈还做过许多让佳佳感到无比窒息的事情,
比如说,在得知女儿填报了中戏的志愿后,
她一天能给佳佳打上十几通电话,说来说去就是指责她不该这样做。
“在江苏的半个月里,我一天能接到妈妈十几个电话。,说来说去就那几件事:痛斥我前几天的所作所为,念叨自己养育的辛苦,以及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些话我听烂了。”
再比如说,发现自己的女儿被中戏录取后,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要卖掉房子跟着女儿一起去北京。
“妈妈知道我修改志愿并且被中戏录取之后,大闹了几场。有一天,我听见她在客厅打电话,是打给房产中介公司的。她准备把房子卖掉,跟着我一起去北京,在北京找份工作,好照顾我上学。”
在采访中,佳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妈妈:
“妈妈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对我的控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小到控制女儿的饮食,大到控制女儿的人生规划,
在佳佳妈妈眼中,佳佳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吃饭需要她提醒,饭她要亲自端到学校,
社交需要她提醒,佳佳不能随便交朋友,
人生更需要她提醒,佳佳必须要在妈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步骤。
说真的,这让我感到恐惧。
她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恐怖片,名字叫做妈妈的遥控器。
故事说起来挺简单,就是一位妈妈得到了一个可以控制时间的遥控器。
虽然使用者是她,可生效的对象,却是她的儿子。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要儿子不听话,妈妈就会按下遥控器,将时间倒回到儿子犯错的那一天,逼迫他修正自己的错误。
举个例子,如果她的儿子成绩不好,学不会某一门功课,
她就会让时间永远在那节课上循环,直到儿子学会为止。
如果儿子反抗,故意跟她闹脾气,她就用遥控器惩罚他,
让他过10次,20次一模一样的时间,直到儿子服软为止。
学习上的事是这样,恋爱上的事是这样,一切都是这样。
在她看来,自己这是在帮助儿子,自己这是为了儿子好。
她对儿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妈妈是为你好。”
“妈妈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能争气一点?
“妈妈为你吃了那么多苦,你为什么不能替妈妈多着想一点?”
人人都说,这是恐怖片的剧情。
可放到今天来看,我要说,抛去奇幻设定这一点,其他的部分就是再真实不过纪录片。
像这样的高控制欲的父母,在现实中真的很多不是么?
或许他们具体行为会有些许不同,可他们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父母最爱说的话就是:
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才能过得幸福。
可所谓的幸福,究竟是谁的幸福?
我想一定不是孩子本人的。
当一个人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活得就像被禁锢在橱窗里的人形挂件,我想一切幸福都是与他无关的。
或许也有人会说,孩子听话,至少家长本人会感到幸福。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未必。
在这样高强度的控制欲里,家长们本人也是很难得到幸福的。
因为这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家长没有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家长已经失去自我这个概念了,
因为他们把世界的全部重心,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因为他们自己的状态出现了问题,他们才会将压力和痛苦带给孩子。
陷入这种状态的家长们,即使拥有了一个全世界最乖巧的孩子,我想也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
因为孩子是人,他们不是玩具,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想法也有缺点,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乖巧绝对听话绝对完美的孩子,
只要是人,就有可能搞砸事情,
而一旦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这些父母就要抓狂,不是么?
因为过度付出,却得不到自己理想的回报,结果就是抓狂抓狂再抓狂,然后变本加厉的往孩子身上施加压力。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只要父母的思路不变,循环就无法解决。
真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身体是你给的,可生命是他们自己的。
请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吧,也请多关心关心自己的生活。
请不要忘记了,即使成为了父母,
你们的人生身份,也不只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