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 “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朝历史就此开启。几乎同一时期,北方的北魏在拓跋氏的统治下日益强盛。439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与南朝形成长期对峙,史称南北朝。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589 年,隋军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南北朝时期宣告结束。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迭
刘宋(420 年 - 479 年)420 年,出身寒门的刘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中崛起。他先后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消灭桓玄、刘毅等割据势力,又北伐成功,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积累了极高的威望,最终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是为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吏治、抑制兼并、轻徭薄赋,为刘宋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422 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却因病离世,北伐计划搁置。其长子刘义符继位,但刘义符嬉戏无度,不务正业。
424 年,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废黜刘义符,拥立刘义隆为帝,即宋文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424 - 453 年),政治较为清明,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史称 “元嘉之治”。然而,刘义隆一心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故土。
430 年,宋文帝发起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初期宋军进展顺利,收复了部分河南之地。但随着北魏反击,宋军因补给困难等问题,最终全线溃败,所得之地尽失。
450 年,刘义隆再次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迎战。双方在滑台展开激烈争夺,宋军围攻滑台数月未克,北魏援军赶到后,宋军大败,北魏军队乘胜追击,直抵长江北岸,刘宋遭受重创,国力损耗巨大。
452 年,拓跋焘被宦官宗爱弑杀,刘义隆认为有机可乘,于 453 年发动第三次北伐。但此时刘宋内部出现问题,太子刘劭因不满刘义隆对北伐的决策,发动政变弑父篡位。刘骏起兵讨伐刘劭,成功后即位,即宋孝武帝。宋孝武帝刘骏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削弱藩王权力、设立典签制度等,但他生性猜忌,统治后期生活奢靡,政治逐渐腐败。其继任者刘子业更是残暴荒淫,引发宗室和大臣的强烈不满。
465 年,湘东王刘彧在众人支持下杀刘子业自立,即宋明帝。宋明帝在位时,北魏趁机南侵,刘宋丢失淮北大片土地,国力进一步衰落。
479 年,萧道成在刘宋末年掌控军政大权后,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建立南齐,刘宋宣告灭亡。
南齐(479 年 - 502 年)479 年,出身南朝高门兰陵萧氏的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齐高帝在位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如减免赋税、整顿户籍等。他还推行了 “检籍政策”,旨在清查户籍,打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现象,但因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482 年,齐武帝萧赜即位。在他统治的 11 年间(482 - 493 年),南齐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史称 “永明之治”。齐武帝延续齐高帝的政策,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当时的文坛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永明体” 诗歌盛行。但齐武帝后期,对宗室的猜忌逐渐加深,为南齐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隐患。
493 年,齐武帝病重,其孙萧昭业继位。萧昭业昏庸无道,在位期间挥霍无度,政治腐败。
494 年,西昌侯萧鸾发动政变,先后废杀萧昭业、萧昭文,自立为帝,即齐明帝。齐明帝在位期间,大肆诛杀高帝、武帝子孙,加剧了南齐内部的政治矛盾。
500 年,雍州刺史萧衍的兄长萧懿被齐明帝杀害,萧衍于是在襄阳起兵。
501 年,萧衍率军东下,攻克建康。
502 年,南齐宗室萧宝融被迫禅位,南齐灭亡。
南梁(502 年 - 557 年)502 年,萧衍称帝,建立南梁,即梁武帝。梁武帝博学多才,初期勤于政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五经博士,重视文化教育,使得南梁的政治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发展。在文化方面,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如著名的同泰寺,使得佛教在南梁得到空前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便是当时佛教兴盛的写照。
547 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高澄不合,率部投降南梁。梁武帝不顾众人反对接纳侯景,还封其为河南王。然而,侯景野心勃勃。
548 年,侯景以 “清君侧” 为名,在寿阳起兵叛乱,迅速攻破建康,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
551 年,侯景自立为帝,国号汉。这场 “侯景之乱” 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经济文化遭受重创,繁华的建康城变得满目疮痍,大量百姓死于战乱和饥荒,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南梁国力急剧衰落,南朝的统治秩序也因此彻底瓦解。
552 年,梁元帝萧绎派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率军击败侯景,侯景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但此时的南梁已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势力纷纷崛起。
554 年,西魏派大军南下攻陷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
555 年,王僧辩迫于北齐压力,拥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陈霸先则反对这一决定,同年,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
557 年,陈霸先在平定侯景之乱中积累了强大实力,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为帝,建立陈朝,南梁灭亡。
南陈(557 年 - 589 年)557 年,陈霸先称帝,建立南陈,是为陈武帝。陈武帝出身低微,在乱世中凭借军事才能崛起,他致力于恢复江南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对抗北齐、北周的军事威胁。但陈武帝在位时间较短
559 年,陈霸先去世,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陈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整顿吏治,南陈的国力有所增强。
566 年,陈文帝去世,其子陈伯宗继位。
568 年,陈文帝之弟陈顼发动政变,废陈伯宗,自立为帝,即陈宣帝。陈宣帝在位时,趁着北周灭北齐的机会,派军北伐,一度收复淮南之地。但后来北周势力南扩,陈军又逐渐失去这些土地。陈后主陈叔宝在位时,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不关心国家政事,政治日益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同时疏远忠臣良将,重用奸佞之臣。
589 年,隋朝完成北方统一后,国力强盛,隋军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建康,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南朝历史至此结束。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兴衰北魏(386 年 - 534 年)386 年,拓跋珪趁前秦在淝水之战后陷入混乱,于牛川重建代国,不久改称魏王。
398 年正式定国号为 “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即道武帝。道武帝在位期间,四处征战,大败后燕,势力扩展至黄河以北,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根基。
395 年,后燕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率军攻打北魏。拓跋珪采用避其锋芒、拖垮敌军的战术,在参合陂设下埋伏。当燕军抵达参合陂时,遭到魏军突袭,燕军溃败,死伤无数,大量士兵被俘。此役对后燕打击巨大,北魏则进一步壮大。
439 年,太武帝拓跋焘通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灭掉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成功统一北方,结束了自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自此与南朝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太武帝重视军事建设,推行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北魏国力日益强盛。
450 年,面对刘宋的北伐,拓跋焘亲率大军反击。在反击过程中,北魏军队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一路南下,不仅收复失地,还对刘宋边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刘宋遭受重创。
471 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
494 年,孝文帝力排众议,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汉化改革。
496 年 ,拓跋宏下令鲜卑人改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交流;提倡鲜卑人穿汉服;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汉化改革也触动了部分保守鲜卑贵族的利益,引发了一些内部矛盾。
523 年,北魏六镇爆发起义。由于长期以来六镇将士待遇下降、地位降低,与南迁后的鲜卑贵族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引发了大规模起义。起义持续多年,虽然北魏政府最终镇压了起义,但自身实力也受到极大削弱,地方势力趁机崛起,北魏陷入内乱。
534 年,北魏内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地方势力崛起,北魏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534 年 - 550 年)534 年,高欢在北魏末年的政治斗争中获胜,拥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凭借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掌握东魏的实际大权,东魏皇帝元善见只是傀儡。东魏政权由高欢及其家族牢牢掌控,政治上延续北魏部分制度,但因高欢与皇室之间的矛盾,政局并不稳定。高欢为巩固统治,一方面依靠鲜卑军事贵族,另一方面也拉拢汉族世族,维持着复杂的政治平衡。
543 年,东魏与西魏爆发了邙山之战。高欢亲率大军进攻西魏,宇文泰率军迎战。双方在邙山展开激烈战斗,初期西魏军失利,但宇文泰及时调整战术,一度扭转战局。这场战役持续多日,双方损失惨重,东魏虽然略占上风,但也未能实现消灭西魏的战略目标。
550 年,高欢之子高洋见时机成熟,废孝静帝元善见,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
西魏(535 年 - 557 年)535 年,宇文泰在与高欢的争斗中另立山头,拥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宇文泰掌握西魏实际政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宇文泰推行府兵制,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封建兵制相结合,建立起一支相对独立且强大的军事力量。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兵农合一,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北周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543 年邙山之战后,宇文泰意识到西魏在军事和经济上与东魏的差距,进一步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556年,宇文泰去世,其第三子宇文觉继承职务爵位。宇文护(513年~572年)是宇文泰之侄,为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的第三子. 宇文泰对宇文护颇为器重,在临终之际,因嫡长子宇文觉(542年~557年)年纪尚幼,便将儿子和国政托付给宇文护,让其辅佐宇文觉。
557 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扶持下废西魏恭帝拓跋廓,建立北周,西魏灭亡。
北齐(550 年 - 577 年)550 年,高洋称帝,建立北齐,是为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留心政务,削减州郡,整顿吏治,训练军队,推行均田制,使北齐在短时间内国力强盛,军事上多次击败柔然、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维护了北方边境的稳定。但后期高洋逐渐变得酗酒残暴,行为荒诞,大肆杀戮宗室和大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北齐后主高纬更是昏庸无道,任用奸臣,政治腐败,奢侈浪费,导致国力逐渐衰落。
576 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认为灭齐时机成熟,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北周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在平阳之战中,北周军队大败北齐主力。
577 年,北周军队攻克邺城,北齐灭亡,统一北方,结束了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长期对峙局面。
北周(557 年 - 581 年)557 年,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扶持下称帝,建立北周。但宇文觉因不满宇文护专权,试图铲除宇文护,反被宇文护废杀,宇文护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534年—560年)为帝。
559年,宇文毓亲政,改革郡县制和官吏制度,击退吐谷浑部落,稳定北周边境,宇文毓的改革使其威望大增,宇文护深感忌惮。
560年,宇文护给宇文毓食物下毒,宇文毓中毒后病情恶化,次日去世。遗诏其异母弟宇文邕(543年—578年)继位,即北周武帝。
572年,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收回军政大权。宇文邕亲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等
574 年,宇文邕下令灭佛,没收寺院财产,释放僧尼为民,使大量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充实了兵源,极大地增强了北周的国力。
577 年,宇文邕亲率大军攻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为隋朝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78 年,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亡,其子宇文赟继位。宇文赟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北周统治陷入混乱。
579年,宇文赟将皇位传于年仅7岁的宇文阐(573年~581年)。
581 年,杨坚在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幼、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受禅让建立隋朝,北周灭亡。
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但在这动荡的背后,却是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经济的多元发展。这一时期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和繁荣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