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的沙特,本·拉登出生在一个建筑巨头家族,资源丰富,背景深厚。要是一般人,早就安安稳稳走上家族企业的道路,但偏偏他不走寻常路。
年轻气盛的他,大学还没毕业,便投身了“圣战”事业,拿着家族财富支援阿富汗反苏武装,甚至亲自上战场。再加上美国中情局的援助,这位少爷从此一战成名,甚至有了“沙特民族英雄”的光环。
一转眼,到了1988年,本·拉登在阿富汗建起了“基地组织”,成为伊斯兰圣战事业的“精神领袖”,从此开启了他的恐怖主义生涯。到1990年,当海湾战争爆发,美国驻军沙特,他的“反美”情绪达到顶点,亲自策划了多起针对美军的袭击事件。
接着的911事件让他彻底成为“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在全球范围内,他依然享有极高的“支持率”。美国人也终于从当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惨痛教训中意识到,自己一手扶持的这位恐怖头子,早已不是那个“亲密盟友”,而是他们自己最头疼的敌人。
有意思的是,在本·拉登的“事业”版图上,几乎每个国家都被他的袭击波及,唯独中国显得“风平浪静”。本·拉登曾有“遗嘱”明言“不惹中国”这个说法一度在坊间流传。
根据美国在本·拉登被击毙后的遗产文件中,他确实留下了“2900万美元用于全球圣战”的遗言,却并未提到不袭击中国的条款。
分析起来,原因也并非因为“仁慈”,而是他对中国的态度根本无足轻重。中国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始终明确,不涉足他国内政,对中东和北非多国亦抱持友好态度,甚至多次伸出援手。
此外,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严密的安保措施也让他清楚,轻易进犯中国只会“以卵击石”。因此,他未必有这个胆量挑战中国的安防。另一方面,中国严禁私人持有武器,使得想在中国“搞事情”的恐怖分子难以得逞。这些客观因素也决定了本·拉登即便想涉足,也力有不逮。
“敌人的敌人”理论与利益避让可以说,在国际局势上,中国与美国的矛盾让本·拉登视中国为“敌人的敌人”。中美在冷战后期至今的对立不言而喻,让他甚至视中国为“天然盟友”。即便在中美竞争逐渐升级的当下,中国也始终不曾卷入对抗基地组织的战争,这自然让本·拉登减少了“敌意”。
此外,中国对本·拉登的“宏伟抱负”无关痛痒,他意图在中东实现阿拉伯复兴,恢复阿拉伯帝国的辉煌,这些目标与中国八竿子打不着。可以说,在中国与美国的对抗背景下,本·拉登在战术上刻意避让中国,甚至愿意对中国表现出某种“敬意”。
本·拉登遗嘱中“绝不惹中国”的说法广为流传,甚至有人称,拉登特意提醒基地组织成员在袭击行动中对中国“敬而远之”。那么,真有这么一份遗嘱吗?从公开的文件和遗物来看,拉登确实留下了一份“2900万美元用于全球圣战”的“遗言”,但并没有提及“中国”这个国家。
分析起来,拉登对中国“网开一面”可能出于几个现实考虑。首先,中国的外交策略在中东地区较为温和、无涉入,这与美国的干涉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中东国家普遍对西方列强怀有敌意,而中国长期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自然减少了成为袭击目标的可能。再加上中国与许多中东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往来,使得拉登可能认为“得罪中国”无异于破坏一个潜在的盟友关系。
其次,中国的反恐体制。也让本·拉登深知不宜“惹事”。中国的安保措施严密,城市监控发达、边境安检严格、枪支禁令严格执行,这些都使得恐怖分子在中国难以立足。
加之中方在新疆等敏感地区设有全面的管控措施,防范外来极端思想渗透。因此,尽管中国存在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可能,但拉登的组织深知在中国进行恐怖活动的代价远大于收益。
再回头看中国的反恐安全机制:本·拉登是否有“遗嘱”不惹中国,对中国来说并没有实际影响。中国严禁私枪持有,边境管理严格,街道监控密集,哪怕恐怖组织暗地里想在中国“有所作为”,也往往因无法携带武器入境而难以成事。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强调通过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化解国际冲突。既不会随意干涉他国事务,也不会利用军事手段破坏他国稳定。中国的“韬光养晦”策略不仅在经济领域大获全胜,也在国际安全上取得了相对的“安稳”。
本·拉登的终结,恐怖主义的“暗影”2011年,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发动突袭行动,终于在本·拉登的藏身处将其击毙。根据美方的“公开资料”,本·拉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用他的巨额遗产支持“全球圣战”。时至今日,中东的恐怖分子仍在活跃,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亦未停止。
对中国而言,无论本·拉登的所谓“遗嘱”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明言不惹中国”,都无法影响中国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反恐体制和安全防控系统不断升级,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
可以说,中国的独特立场和策略让恐怖组织始终无从下手,即便有攻击意图,也难以成事。这正是中国反恐“自保”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