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8月14日刊登题为《美国七成车载电池依赖中国进口》的文章,文章写道:2022年,拜登政府为对抗崛起的中国出台两项法案:以半导体为对象的《芯片与科学法》和针对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通胀削减法案》。两项法案总共获得约5000亿美元的预算。
电动汽车领域,美国福特公司压缩了密歇根州车载电池工厂的规模,并推迟了田纳西州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韩国LG集团也暂停了在亚利桑那州的电池工厂项目。随着美国电动汽车销售趋缓,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制造商收益情况发生恶化,明显难以与中国的电动汽车竞争。半导体领域,台积电亚利桑那州第二工厂的投产时间由原定的2026年推迟至2027到2028年。英特尔也推迟了作为补贴对象的俄亥俄州新工厂项目。半导体相关计划也因技术人员等人才的短缺而停滞不前。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4年1月至6月,美国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和蓄电池的锂电池进口额有70%都来自中国。中国所占比例与2023年的71%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远高于2020年的44%。即使在《通胀削减法案》颁布后,从中国的进口仍呈增加趋势。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锂电池产业在过去几年中的快速增长与成熟,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即便是在美国推出旨在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的《通胀削减法案》之后,来自中国的锂电池进口依然呈现出增长态势,这无疑是对中国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及供应链稳定性的高度认可。
《通胀削减法案》的出台,本意是通过提供税收抵免等激励措施,鼓励美国本土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锂电池在美国市场的持续增长,恰恰说明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一政策手段来重塑产业链的努力都可能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