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示范园:小番茄变身“致富果”

齐鲁晚报 2025-04-29 16:11:17

近日,在东营市利津县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藤蔓排列整齐,鲜红饱满的红色圣女果挂满枝头,五六名工人每人一列,手持水桶,麻利地将成熟的红色圣女果采摘下来进行装筐。这座占地150亩的“蔬菜工厂”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限制,采摘周期可达9个月。番茄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推行零农残、零重金属、零激素,实现全过程绿色无污染。同时,在供应链上实现了次日达,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最新鲜的产品。

数字大脑让番茄生长“会说话”

踏入温室,7万株樱桃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般从5米高的钢架倾泻而下,串串红宝石般的果实点缀其间。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地面纤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全然颠覆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我们打造的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植物计算机’。”园区技术负责人介绍,“浩丰农业大脑”数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大棚里的二氧化碳浓度、EC值、pH值等240项参数实时跳动,30万条/天的数据流通过算法转化为对天窗、幕布、水肥的精准调控。

据介绍,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拥有专属“数字档案”,从定植到采收的200余天里,它们始终沐浴在22℃的恒温环境中,享受着比婴儿奶粉配比更精准的水肥灌溉。这种工业化思维重构的农业范式,让亩产达到30公斤/平方米,较传统温室提升5-6倍,年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

绿色密码向盐碱地要“黄金效益”

在省地矿局建设施工的地源热泵机房,工作人员指着一组U型地埋管介绍:“我们向地下120米‘借’能量,用地热为植物创造‘四季如春’。”作为全国首个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农业项目,这里每年可节省能源成本3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5300吨,相当于种植30万棵树。更令人称奇的是雨水回收系统——通过立体集水、三级过滤,将降水利用率提升至90%,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颗番茄的“饮用水”比矿泉水更纯净。

园区巧妙避开盐碱胁迫,以岩棉基质取代土壤,用无土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实现“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激素”的洁净生产。去年,“一颗大”樱桃番茄捧回“国际美味大奖”,如今更以黄金酸甜比征服盒马、百果园等3000余家零售终端,成为高端生鲜市场的“顶流”。

“小番茄”激活乡村振兴“大棋局”

在包装车间,工人们身穿洁净服正将番茄分拣装盒。一村民介绍:“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到2万,现在当‘工人’月薪就有三四千元。”这座“蔬菜工厂”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更辐射带动周边二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

“智慧农业不是孤岛,而是产业集群的引擎。”利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种植技术向周边输送,同时依托凯盛浩丰覆盖17省的销售网络,让利津番茄48小时直达全国餐桌;而抖音直播间里,主播手持糖度检测仪展示番茄的12.5°甜度,瞬间引发3万网友抢购——这正是传统农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据悉,利津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项目带动,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链条培育发展中草药、特色果蔬、滩羊等优势产业,坚持产业发展链条化、标准化、园区化、智慧化的发展思路,推动农业园区膨胀规模、提质提标。(大众新闻记者 孙川 通讯员 任万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