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再见爱人》最大看点麦琳李行亮夫妇,在最新一期节目中突然重归于好,神反转剧情让不少观众感到惊讶和不满。有网友细扒节目,指出节目组通过剪辑和配乐等手法,有意引导观众对麦琳的负面情绪。节目究竟有哪些"猫腻"?麦琳真的是"疯女人"吗?
【峰回路转再反转,麦琳李行亮复婚引"破防"狂潮】
从车上争吵到饭桌调解,再到卧室促膝长谈,麦琳李行亮这对"冤家"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大戏。当两人最终相拥而眠、重归于好时,不少网友直呼"三观尽毁""被狠狠欺骗"。一位网友吐槽:"前面几期把麦琳塑造成'疯女人',弄得观众恨得牙痒痒。现在突然让他俩秀恩爱,观众不就成了节目组手中的提线木偶吗?"
事实上,在最新一期播出前,网上对麦琳的讨伐声浪就已经铺天盖地。她在节目中表现出的爆躁脾气、不讲逻辑的发言,以及对丈夫的"无理取闹",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和愤怒。不少人恨不得冲进屏幕,对麦琳劝分不劝和。所以当两人突然言归于好,观众的"破防"情绪溢于言表。
【视听语言暗藏玄机?节目组多方引导观众情绪】
然而,当有心网友开始"扒片"时,发现节目组似乎并没有"单纯"到哪里去。通过对麦琳的选择性剪辑和配乐,节目有意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甚至惊悚的氛围,把麦琳塑造成一个任性爆躁、不可理喻的形象。
比如在著名的"鬼打墙式吵架"和"青团事件"中,这两段视频都是在"婚姻零分时刻"环节,由李行亮单方面讲述的。而麦琳的"零分时刻"却一直没在节目中出现。观众看到的,都是麦琳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的画面,却不了解她背后的压力和委屈。
还有网友发现,每当麦琳一发言,节目就会配上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和弹幕,甚至出现《奥本海默》里核爆炸的bgm,把麦琳妖魔化成一个随时会"发飙"的定时炸弹。反观留几手、杨子等其他有争议嘉宾,节目对他们多以滑稽搞笑的基调呈现,态度迥然不同。
【被遮蔽的真相:麦琳十年付出隐于镜头之外】
事实上,在节目组的巧妙"引导"下,观众很容易对麦琳产生误解。在节目开播前,李行亮曾公开表示妻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贤惠能干的全职主妇。但节目中呈现的麦琳,却是手忙脚乱收拾不好行李,撕不开自热火锅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镜头之外,麦琳为这个家庭和丈夫的默默付出,是观众无法看到的:十几年来,她一直支持丈夫的事业,陪伴他度过创业的艰难时刻;为了这个家,她怀孕三次、生育两个孩子,中间还经历了一次胎停引产的伤痛;李行亮忙于工作时,都是麦琳一个人带孩子、操持家务……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才是评判她付出的真正依据。
【"光影魔术"之下,谁又能禁得住全方位审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在24小时无死角的拍摄下,恐怕没人能做到完美无瑕。麦琳当然有她的不足之处,比如情绪管理问题,以及在团队中缺乏协作意识等。但这些并不妨碍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默默付出了十几年。
一位媒体人在看完节目后感慨:"如果我是麦琳,被摄像头团团包围18天,还要面对节目组有意无意的'魔鬼剪辑',不知道自己的形象会变成什么样子。《再见爱人》是一档探讨婚姻的节目,应该客观真实地呈现嘉宾的方方面面,而不是靠妖魔化嘉宾博噱头。"
【情感综艺应以"求真"为本,勿成"网暴"帮凶】
《再见爱人》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核心:在镜头面前,我们每个人究竟有多少隐私和"人设"可以被任意消费?
情感类综艺节目固然要有看点和话题度,但更应该承担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客观、真实、立体地呈现每一位嘉宾,而不是"贴标签""树靶子",让观众的情绪被肆意操弄。否则,这样的节目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让所有观众都成了"从众心理"的帮凶。
期待《再见爱人》能够吸取教训,以更加客观理性的叙事,讲述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婚姻故事。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擦亮双眼,勿轻易被情绪裹挟,去参与一场又一场的"娱乐狂欢"。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