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伴随着一场隆重的启动仪式,位于上海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的考古工作站正式揭开了“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的序幕。“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也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已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船只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财富。
网图
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背景与重要性
时间背景与发现历程:“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属于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的木质帆船。经过连续多年的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初步探明了该古船的基本情况。2022年11月21日,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各方力量,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成功地将这艘沉船从横沙水域整体打捞出水,并搬迁至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存放。这一过程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考古价值:作为目前发现的最大体量且保存完整的古代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为研究我国造船史、航运史、船舶制造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还对研究清代同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该沉船的出土对于丰富中国古代沉船文物考古的谱系也有特殊的意义。
网图
二、出水过程与保护措施
创新性打捞技术:“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过程堪称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壮举。为了实现整体打捞的目标,考古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这项技术通过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半圆柱形的沉箱,将总重量超过8800吨的古船及其泥沙海水包裹起来,然后借助先进的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将其安全地提升浮出水面。整个打捞过程历时数小时,最终于深夜圆满成功。
暂存与保护方案:打捞出水后,“长江口二号”被小心地搬运至上海博物馆进行临时存放和保护。考古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专门的保护舱,集成了环境及文物本体监测、温湿度控制、水处理等多种功能设备,以实时监测和调控保护舱内的环境条件,确保古船的安全保存。同时,考古人员还开展了常态化的保湿处理和生物病害防治工作,对船体上的铁器、陶瓷器、纺织品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估。
网图
三、考古试掘与现场发现
考古试掘启动:2024年9月28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考古试掘。此次试掘区域位于古船的南端,布设了4个探方,总面积约为124平方米。考古试掘遵循从上至下、由晚至早的原则,以探方和船舱为基本工作单位,逐步向深层挖掘。此次试掘的目标在于从垂直方向解剖了解古船的整体结构,同时验证前期制定的考古和现场文物保护方案。
初步发现:在试掘启动后不久,考古人员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发现了大量的船体构件和文物,其中不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发现不仅为后续的全面考古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揭示了这艘古船的部分历史信息。
网图
四、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
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为了应对水下考古发掘中的种种挑战,考古团队在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设计建造了国内领先的考古工作站。这个工作站配备了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包括可开合智能保护舱、综合考古发掘平台和文物保护实验室三大模块。这套系统能够覆盖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环境的多功能需求,是我国首个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的超大型水下文物考古系统。它的投用标志着我国在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综合科技手段的应用:在考古试掘过程中,考古团队还运用了沉积学、动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和年代学等多种科技手段来解读“长江口二号”包含的历史信息。这些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考古发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艘古船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展望未来
持续发掘与全面研究:尽管目前的考古试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全面发掘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考古团队将继续对该沉船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以期揭示更多关于这艘古船的秘密。同时,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长江口二号”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涌现出来。
网图
公众参与与文化交流:作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我们将有机会与公众分享这一发现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