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有“功成身退”之说,认为在大功告成之后,应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远离政治是非。
这被认为是明哲保身之道。
吴越争霸
这方面最著名的典故,当数春秋时越王勾践与他的两大功臣——范蠡和文种的故事。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记载,越王勾践曾大败于吴王夫差,屈辱求和。
后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恢复国力,终于灭了吴国,一雪前耻,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灭吴称霸后,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他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范蠡走后,曾写信给文种,劝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然被勾践赐剑自杀而亡。
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去世。
后人于是以范蠡为“功成身退”的榜样。
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
“功成身退”这个成语,通常被认为出自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九章
《老子》
这一章主要讲“盈”,老子反对持“盈”——锋芒毕露、贪得无厌、骄傲自满,都是“盈”的表现,都将导致不好的结局。
老子告诫人们,不可持“盈”,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才是长保之道,才符合“天之道”。
这里的“身退”,很多人理解为退隐或退位;但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这样理解恐怕是误解了老子的原意。
对此,唐人王真在《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就指出:“此言‘身退’者,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
老子所说的“身退”,并不是要人做隐士
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也认为:
“‘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
‘身退’即是敛藏,不发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业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可见老子所说的‘身退’,并不是要人做隐士,只是要人不膨胀自我。
老子哲学,丝毫没有遁世思想。他仅仅告诫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
老子的智慧
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还将老子的“功遂身退”看成是“生”、“死”智慧,他说:
“‘我’的‘事’不能使‘我’‘永生’;但只要‘我’‘活’着,就不要让‘事’‘束缚’着‘我’,使‘我’‘未老先衰’,使‘我’‘早亡’(‘早已’)。
于是,‘我’‘退’出了‘事’、‘功’(即使是‘我’做的),则‘我’可不为‘事’、‘功’所‘累’、所‘缚’,而可保持着自身的‘可能性’,则为‘自由’之‘身’,而有前途,有希望,有未来,有青春活力,至少,有一颗‘赤子之心’。”
对于以上看法,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就好像用船渡河,渡过了河就不需要船了,而不是拿着船一起走。
所谓的功名利禄都是渡船的一些副产品而已,渡过了河,渡船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副产品,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功遂身退,说的是练性到一定程度,身体已经不重要了
老子写的根本不是什么哲学,是自然道学。其中有技术有理论。关文化哲学什么事。
张良功成身退逍遥于山水之间,萧何功成自污不使其自满。都是老子说的功遂身退,至于如何选择在于个人智慧。
[点赞]这当然明则保身在古人和现在都一样!因为小人难防!所以才有知道这一说!就是量力而行,当自己所有能力都发挥出来了!接下来也得到自己该有的!就要知足退让别人去发挥!所以说有种蠢得死光荣!动不动就知道常乐!请问乞丐他能知足能快乐吗?
维度越高越不稳定。
不是你们说的那个意思,你到那个境界就懂了
范蠡对勾践的评价,可能不走就是死,功成身退的勉强。张良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算是功成身退吧。
小功当敛,大功当退。日月之功亦东升西沉,不住即是。
不是身退?那就是要装迷糊,甚至装疯卖傻,这符合老子吗?犭编一派胡言
多种解读
关键还在于“为而不争”,随缘不攀缘。功遂身退,何为功?何为遂?真正搞明白了,身退自然就清楚了。
功成身退,退隐山林也不好,或者退几步让出权利财富虚名,只为利天下。
骑牛出关,骑牛西去……谁知道去哪里了?隐居起来了。大自然。
唐之郭子仪
老子不是这个意思[笑着哭]
太上下不知有之,身退也
强解无益
见解不错!不能因外物而影响对道之遵循。
我不赞同
数字越大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