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这件事,这两年俨然成为了全球互联网厂商的核心课题。其中开源无外乎拓展新的业务,“无边界扩张”就是典型,而节流的花样就多了,从过去两年席卷互联网圈的裁员到压缩、优化经营成本,再到将资源从非盈利业务转移至盈利业务,无一不足。
作为全球有数的科技巨头,Meta如今在降本增效这件事来了出另辟蹊径。日前有消息显示,Meta方面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横跨全球的海底通讯光缆。据悉,Meta的海底通讯光缆将以美国东海岸为起点,经过南非、印度孟买、澳大利亚,最终止于美国的西海岸,这一路线将会在世界地图上呈现出“W”字样。
事实上,这并非Meta首次涉足海底光缆项目,早在2017年,Meta、微软和电信基建公司Telxius就联手在大西洋铺设了一条6600公里的海底光缆。同为美国互联网巨头的谷歌涉足这一领域就更早了,自2010年开始,他们已经陆续投资了14条海底光缆,其中3条为独资,总长超10万公里,总投资额更是超过了300亿美元。
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新大陆和世界岛被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因此海底光缆也是目前洲际通信的主要渠道。而这些美国互联网巨头积极投身海底光缆的建设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服务全球的用户。比如Meta的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产品,就在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不间断的服务,而且相关服务也离不开大流量、低延迟的带宽。
这些位于新大陆的美国互联网巨头之所以能够服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全靠海底光缆来作为触手。据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的统计,Meta目前的Family of Apps(包括Instagram、Facebook和WhatsApp等)增长基本来自北美以外地区,因此为海外用户提供高质量使用体验也是其未来实现继续增长的关键。
事实上,这些互联网巨头同样也是电信运营商眼中的“肥羊”。自2014年开始,美国互联网巨头就对跨大西洋海底光缆带宽的用量,就超过了这些电信公司其他用户的用量。不久前国内曾有一个被热议的话题,那就是视频平台的视频画质被有意降低,其中一个解释就是服务器带宽成本过于高昂,逼得相关厂商不得不出此下策。
然而海外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同样以UGC内容为主的YouTube在服务全球用户的情况下,却能够保障视频的清晰度。这一切其实有赖于谷歌的先见之明,在千禧年美国互联网行业泡沫导致硅谷创业的低潮期,谷歌曾趁机从各电信运营商手中低价购买了大量的“暗光纤”,即已铺设、且尚未投入使用的光纤。
谷歌以这些暗光纤网络为筹码与其他网络业务提供商(ISP)签署了带宽交换协议,近乎零成本地从他们手中拿到了带宽,这也是为什么YouTube敢于声称传统意义上的带宽定价模式并不适用于自己。谷歌这一成功案例很快激发了其他互联网巨头积极投身宽带网络的建设,因此Meta方面又怎能无动于衷。
要知道,消耗掉全球10%固定宽带和22%移动通信流量的情况下,如果不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那么被全球各国电信运营商收取高额费用的可能性自然就会大幅提升,所以建设海底光缆也是Meta在为自己争取筹码。
至于Meta实现跨大洋的洲际通信要选择海底光缆,而非更高大上卫星通信网络的原因,除了成本更高这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之外,事实上卫星通信的性能也比不了海底光缆。由于卫星是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或更远的闪电轨道上,因此信息封包来回花费的时间要比海底光缆更长,带宽提供能力和通信质量也相对较差,这一点即使是SpaceX的第二代星链都无法妥善解决。
即便第二代星链宣称能提供每秒1千兆比特的传输能力、相比于上代提升了10倍,可是此前Meta与微软联合建设的Marea海底光缆更快,这条深居海平面5000米之下的光缆可实现每秒160兆兆字符的数据传输速率。事实上,卫星通信提供的是能够覆盖全球的“广度”,而海底光缆则追求的是“深度”。
显而易见,对于外太空暂时还没兴趣的扎克伯格之所以选择铺设海底光缆,是因为用400亿美元换一个独享的高速带宽并不是个亏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