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这个才不是天才,而是人才。因为人才不一定有天分,可以靠后天努力。天分是有遗传因素的,对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明白不一定就能在实践中做好?尽管有很多育孩书籍参考,有很多教育专家疯狂指导,有很多成功的家庭介绍经验,可真到了自己这就很难,就容易变样,就容易为了父母当年的遗憾与内心自带的虚荣,而把一切强加到孩子身上,仿佛只要孩子学不好,就是孩子不行,导致孩子自卑与委屈心理,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有人说砍掉街头学科类的培训,有人说国家已经双减了,目的就是给孩子减压,让家长不在忙碌。可是事与愿违,家长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其实我想说的是,有卖的不一定有买的,有买的就一定有卖的。家长要是自己不能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味的去攀比,去希望子女成才,就会自己给孩子强加很多东西,以至于现在大部分孩子,念个小学,都被家庭作业所恶心所击倒,有的孩子甚至会想换爸爸妈妈。可怕的不是孩子的想法,是父母竟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周一到周五孩子要上学,现在学校作业本已不多,但家长会认为学校作业少了,自己孩子会不会跟不上?于是疯狂的周六日去培训,就像赶场一样,甚至孩子吃个午饭时间都没有?家里更是卷纸如山,刷题无数,弄得孩子没有了玩耍?两眼都是些许的无奈。家长则更是牢骚满腹,我努力赚钱,周末陪你培训,你还学这样?结果是孩子对不起父母,新一轮的恶心循环又开始......
心魔,父母的心魔。大部分父母只追求结果,天天关注孩子班级微信群,关注老师表扬还是批评孩子,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以及哪个孩子考了满分和第一。弄得自己都没心思工作,天天思想上围着孩子转,孩子还没放学,就想着今晚回家收拾孩子一顿,如此,是不是主观完全消灭了客观,永远不明白一点,你生了孩子,但孩子却不是你的影子,你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培训,却从没有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给没给孩子消化成长的过程,过程里又有多少陪伴?常情的陪伴,而不是天天唠叨孩子。
过程,放松而不放纵的过程。可能有家长说,我也天天陪伴了?可你的陪伴是坐在身边陪写作业,不会的就骂骂咧咧,写不好的就撕掉本子重写,以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校外培训,以别人孩子指责自己孩子的无能,如此,孩子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有家长会说,我也不这样啊,我选择给孩子定原则定规矩,平常假期给孩子定课程表,该鼓励该表扬啥的,我都做了,没有效果。那你是不是看看自己,要求孩子完成的,孩子完成后你咋做的?答应孩子完成后去玩耍,你又改变了,再让孩子做点这做点那,生怕孩子闲着似的?如此,孩子怎么能受得了,感情完成和不完成都一个样,那干脆墨迹写作业吧,这样还能多玩会。不懂孩子心理,就会出现孩子学习不用心,不专注等等评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大部分家长哪里有时间领孩子去玩玩?即使出去了,孩子也是被动的玩,而该玩的时候被强行带进学习的牢笼。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要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要相信孩子自己的独立能力,你不放手又怎么能让孩子彻底的放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