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帝死后,六岁的同治帝继位。咸丰帝在死之前,任命了八个人辅助同治帝处理朝政,后称为“顾命八大臣”。此外,同治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垂帘辅政,与顾命八大臣共商国事。
但是慈禧并不想只是“辅政”,她想要独揽大权。然而在“顾命八大臣”的影响下,她被渐渐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就连“辅政”都做不到了。
于是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等人发动政变,杀了顾命八大臣,夺取朝政政权。
所以,慈禧和恭亲王奕䜣其实是盟友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
但是,在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并没有选择恭亲王的儿子做皇帝,反而选了醇亲王的儿子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同治帝去世时,载湉五岁,载澄十七岁。所以慈禧选择继位皇帝的人选自然不是对这两个孩子有所考量,而是看两个孩子背后的势力,主要是两位亲王。
而恭亲王这个人可不一般。
咸丰帝奕詝的生母早逝,是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将他养大的。而且咸丰帝奕詝只比奕䜣大两岁,两个人小时候的关系很好,堪比亲兄弟。

从客观上讲,恭亲王奕䜣的能力要比咸丰帝奕詝要强很多,这一点后面会详细来说。他们的父亲道光帝在立储时,曾在两人之间犹豫过。清朝在立储这一点上和以往的朝代不一样,是“在诸皇子中挑选德才兼备者”继任大统,和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比有所进步。
而道光帝最后选择奕詝继承皇位,主要是因为奕詝的老师深知他的“智识才”都不如奕䜣,所以教导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说的明白一点,奕詝能继承皇位,主要是因为他会“舔”,会在道光帝面前表现。这样得来的皇位,自然不会令人服气。

作为补偿,道光帝封奕䜣为亲王,然而亲王又怎么比得上皇帝。
也正是因此,小时候关系很好的两兄弟,终究还是因为皇位渐行渐远。从此只有君臣,再无兄弟。
大家都知道,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这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咸丰帝继位是1850年,次年便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咸丰帝刚刚上任,就正赶上内忧外患,危机四起。
迫于内外压力,咸丰帝奕詝不得不一再提拔奕䜣这个与自己不和的弟弟,先是任命他为宫内禁军统领,负责巡防皇宫内外,以示信任。不久,又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清朝的“军机处”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总揽军政大权。而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的长官,总管军机处所有事务,可谓位高权重。由这份任命就可以看出奕䜣的能力,咸丰帝虽然与他不和,但还是不得不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他。
1958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江南地区活动,英法联军则从南一路北上,直逼京城。咸丰帝始终犹犹豫豫,不敢战,也不想退。此时,奕䜣则态度坚决,支持主战派,一定要与侵略者决胜于疆场之上。
1960年,清军不敌英法联军而败退,英法联军已到北京附近。咸丰帝闻讯携后宫与王公大臣仓皇逃亡热河避暑山庄(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则奕䜣则留在北京,负责与英法联军进行和谈。

通过此次和谈,奕䜣不但建立了与西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和同样留在京城的一批大臣形成一股新的势力。这位恭亲王通过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已经逐渐突破了清朝对皇子、亲王权力上的封锁,开始在朝堂上拥有自己的势力。
和谈结束之后,咸丰帝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热河始终没有回京。刚开始是因为害怕洋人,后来则是因为沉醉在热河闲适、享受的生活中。这时,北京城内以恭亲王奕䜣为主,主持大局;而热河这边,咸丰帝贪图享受,不理政务,逐渐形成了以外戚肃顺(前皇后的舅舅)为主的一股势力。

因为咸丰帝在去世之前一直和肃顺等人呆在热河,所以对身后事的安排上也偏向于这股势力。他将慈禧的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后,任命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政,又命慈安皇后以及载淳的生母慈禧作为太后“垂帘辅政”。
这份安排看似合理,朝中大臣和后宫可以互相制衡,共同辅佐皇帝。但是他忽略了此时京城中还有另一股势力:恭亲王奕䜣等人。
咸丰帝去世后,肃顺等人迅速将慈禧、慈安二人排除出权力中心,独揽大权。而慈禧自然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将本属于自己儿子和自己的权力夺走,所以和奕䜣等人联合,铲除了这群以“顾命八大臣”为首的政治利益集团。

在顺利夺权后,两位太后从“垂帘辅政”变为了“垂帘听政”,掌握了参政的主动权;而奕䜣以亲王的身份,兼任议政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类似于外交部长)等职务,集皇亲、内政、外交之大权于一身,成为了整个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
恭亲王奕䜣此时的权力地位,类似于顺治皇帝时期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但是慈禧太后不是孝庄太后,孝庄当初主动拒绝了大臣们请求她“垂帘听政”的建议,而慈禧则是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谋求“垂帘听政”的权力。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慈禧也是有参政议政、掌握大权之野心的。
随着奕䜣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因此,在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实力强大的恭亲王奕䜣之子去当皇帝的。

于是,在寻找合适的皇帝人选时,慈禧将眼光投向了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
当然不是让醇亲王上位,是让醇亲王五岁的儿子载湉上位。这样一样,她慈禧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
而醇亲王相较于恭亲王,就相差太多了。
1850年,十七岁的奕䜣被道光帝封为恭亲王、十岁的奕譞被咸丰帝封为醇郡王。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但意义大不相同。

奕䜣被道光帝封为亲王,是父亲对儿子的补偿和歉疚,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而奕譞被哥哥咸丰帝封为郡王,更多的是新帝登基拉拢人心、展露胸怀的手段,和他自身没有关系。
在辛酉政变(即慈禧、奕䜣等人发动的政变)中,当时还是醇郡王的奕譞也参与了,不过他的参与显得是那么被动。
1861年,慈禧和恭亲王等政变前夕。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从“顾命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端华手中,强行夺走了步军统领的职务,交给当时仅是正黄旗汉军都统(清朝入住紫禁城后,“八旗”每旗分为汉、蒙、满三部,汉部最弱)的奕譞。

成为步兵统领后,奕譞顺理成章掌握了北京城卫戍的军权,这份权力使得他在辛酉政变中出了不小的力。
奕譞虽然没有恭亲王那样强大,但在政变中的作用也表明他可堪一用。加上还有慈禧亲妹夫这一层关系,慈禧在掌权之后十分重用奕譞,先后授予奕譞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
此外,还将禁卫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交给奕譞管理,这是一支装备洋枪洋炮的军队,战斗力十分可观。

同治年间,奕譞受封为亲王,后加封为醇亲王。无论是掌管禁军期间,还是被封为醇亲王之后,奕譞对慈禧的态度始终是恭敬有加,不敢逾越半分。
正是因为他的老实本分对慈禧毫无威胁,所以在同治帝逝世之后,才有机会让他的儿子载湉当上皇帝。
当然,在慈禧垂帘听政的背景下做皇帝,这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慈禧太后一直都不是省油的灯。
早在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干预朝廷政事。在英法联军陈兵天津、威胁到京城的时候,咸丰帝在战和逃之间举棋不定。懿贵妃建议让咸丰帝留在京城坐镇大局,这份建议其实颇为中肯。如果咸丰帝当时留在了京城之中,后来也不会发生恭亲王独揽大权一事。
可惜咸丰帝胆怯了,后来逃到了热河。在热河期间,慈禧因常常代咸丰帝“披览各省奏章”,议论朝政。这引起了肃顺等人不满,差点被咸丰帝赐死,才安分了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慈禧和恭亲王等人的政变并非毫无预兆,慈禧太后对参政议政的热衷也不是一日而成,都能由前事看到一些端倪。
在“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初期,慈禧选贤用能,很快便镇压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暂时稳定住了清王朝的统治。而在权力集团内部,她一方面借助恭亲王奕䜣“洋务派”的政策加强清王朝的实力,一方面又借助顽固派打压“洋务派”,以此制衡两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慈禧的地位日益稳固,她便将恭亲王奕䜣视为头号敌人。慈禧毕竟有太后的身份,又可以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因此,虽然奕䜣有朝中诸多大臣的支持,还是没有斗过慈禧,被罢免了一切职务。
但是不仅各王公贵族以及朝中大臣为奕䜣发声,一些外国的使臣也对奕䜣事件表示了关切。慈禧对内部专横蛮厉,对洋人却很是畏惧。因此恢复了奕䜣一部分的职务。但总体来说,奕䜣的权力还是大不如前,慈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同治帝十八岁之后开始亲政,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便不再垂帘听政。
但是慈禧哪里会放过手中的权力。
她借“修缮圆明园”的事件,引发了同治皇帝和朝中大臣的严重冲突,以此来重新干预国政。
在同治皇帝感染天花之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为亲生儿子担心,而是立即又将所有权力收归己有。这份对权力的欲望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慈禧选择皇帝人选的依据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只可以当一个“面子皇帝”,不能夺走她手中的权力。
慈禧垂帘听政四十七年间,除却六岁的同治是咸丰帝指定之外,五岁的光绪、三岁的宣统(溥仪)都是她亲自选择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慈禧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手中的权力还给皇帝。

慈禧在揽政前期,确实做成了不少大事,比如平灭太平天国运动、支持洋务运动等等,短暂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这种表象便助长了她的野心,认为自己确实拥有理政的才能。
而在尝到权势的滋味之后,她便不甘心放下手中的权力,到后宫中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太后了。
所以,慈禧选择五岁的载湉继位皇帝,根本目的还是想要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
2. 王钟翰说清朝
3. 帝后生活全景.中国文史出版社.
4. [英]庄士敦著;众城等 译.紫禁城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