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电影凭借颁奖季和票房的硕果打通好莱坞之路后,网飞也盯上了这篇新兴的热土。今年暑期档,网飞就新鲜发行了融合飙车、公路、悬疑、犯罪、戏剧、怀旧等众多要素为一体的《首尔大作战》。
1988年的致敬,外加才凭借名导李沧东的《燃烧》一举成名的新秀刘亚仁,《请回答1988》中的善宇高庚杓加盟,再加上网飞出品的高质量背书,《首尔大作战》在预告释出以后就广受关注,但是这个有A级底牌的作品,依然变成了“要素过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杂烩。
“别回答”的1988
2015年,一部怀旧青春剧《请回答1988》横空出世,掀起了一阵80年代的怀旧热潮。但是1988年于韩国而言确实是意义非凡的“转折点”式的一年。在那一年,汉城奥运会破天荒地举办,韩国经济空前繁荣,年增长超过10%,全社会的物质条件飞速提升,民众自豪感跃升,几乎是“黄金年代八十年代”中的黄金一年。
《请回答1988》剧照
所以在同样以行1988年为故事背景《首尔大作战》中,奥运会也是重要的背景和事件。但是除此之外,电影中的悬疑和政治线也同样值得人关注。在电影中,主角们卷入了和大人物“将军”有关的行贿洗钱案调查风波,而在电影外,军人出身的当时韩国总统卢泰愚和军人出身的前任韩国总统金斗焕以及其亲信在不久后都被查出受贿,不难看出《首尔大作战》电影中的暗线隐喻和讽刺。
虽然政治高压,但1988年韩国的经济和外交发展有目共睹。大洋彼岸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各种流行文化成为了当时韩国最时髦的元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主角团一行可以跑到沙特阿拉伯淘金,并学会一手飙车好技能。
可以明显地看到,相比《请回答1988》中注重的温情,《首尔大作战》描绘的八十年代虽然镀着一层黄金色的滤镜,民众家庭关系和睦,商场中各种新鲜的商品一应俱全,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即将举办奥运的自豪氛围中,但是仔细品味,都能看到崩坏前的盛宴的破碎感和浮华无力感。
稀碎的故事线和没有说服力的人物
只可惜,喜剧元素让《首尔大作战》解构了这种政治讽喻剧的高级严肃质感。虽然拥有网飞的班底、绝佳的选材、不错的演员和眼尖的制作人,但是《首尔大作战》的拍摄能力依然没有配得上导演的野心。电影用漫长的140分钟,向观众展示了一部“教科书”级的“贪多嚼不烂”的“要素过多”的烂片的诞生。
前文已经提到过,《首尔大作战》中“小纸牌屋”质感的政治惊悚情节十分吸引人,导演也深谙此道,使其成为了故事的主线与核心。但是串联并激化起政治线上的多重矛盾,却是用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飙车比赛“选”出来一个韩国的“自杀小队”,脱离了超级英雄的架空世界和叙事框架中,“飙车比赛”这个略带疯狂与幻想色彩的典型商业元素便显得与严肃的气氛各个不入,甚至有些反智和幼稚。
同时,剧中的人物线也被剪得七零八落。本来商业电影中的文戏就不好拍,拍好了就是推进剧情塑造人物的经典,拍不好了就是“原来你妈也叫玛莎”的梗。当然形成一个梗从侧面上说也成功了,最怕就是《首尔大作战》这样的情况。由于故事量巨大,影片的台词既过于追求简短,又追求推动故事,还要展现出喜剧特色和人物有些“嘻哈”但正经起来很靠谱的特色。
但可惜,编剧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昆汀级别的嬉笑怒骂。《首尔大作战》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又一个的脸谱和木偶。男主东旭有领导者的风范和气质,遇事沉稳、胆大心细,甚至敢于和强权谈条件。DJ吴宇三有一点“扫地僧”的意思,同时也在主角团中做出的牺牲也最大,但剩下几个配角完全是衬托东旭帅气的“工具人”。
在“肉食者”的角色中,安检察官的“先抑后扬”留给了观众很深的印象,可惜下线太早。而李室长,可以看到导演极力想塑造出来“斯文败类”的感觉,用气枪“考察”众人的一场戏无论是表演还是节奏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140分钟里最大的亮点,但是在后期,这个角色也如同寻常的反派一样,在“纯粹的坏”的传统崩坏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被塑造成“致命女人”的“大老虎”姜会长也沦为了“反派花瓶”,只能通过反智的无能狂怒强行衬托主角并提供笑料。
所以,整部电影给人最大的观点就是七零八落。野心很大,但呈现出来的故事很糟。除了主线讲囫囵了之外,每一条支线都很稀碎,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蜻蜓点水。如果遇到对角色并不熟悉的观众,甚至由于角色缺乏辨识度,看到最后依然会“脸盲”。140分钟的信息量真的很大,但是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喧闹、假嗨和云里雾里,调度思路和水平真的有待提高。
好莱坞价值观的全面入侵
电影除了整体套用了好莱坞英雄主义的叙事模板外,在类型方面,电影也活脱脱是公路片和西部片的融合,其塑造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轻人身上也有“垮掉派”诗人“在路上”的影子。除此之外,电影中随处可见美国文化留下的烙印。譬如男主心向往之的美国,男配心心念念的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手持DV,以及随处可见的嘻哈音乐、涂鸦,美式老爷车的涂装,年轻人效仿的美式生活方式,以及那“神来之笔”一样的限量版AJ球鞋。
虽然电影的主体和台词中都随处可见韩国的民族认同,但是在整体消费至上的浮华泡沫中,这一切台词都显得像额外加之的说辞与缺少说服力的口号式想象,在华丽的消费主义装潢下甚至显得有些讽刺和黑色幽默,纵观历史与电影外的现实更可见一斑。
当以剧情和现实主义讽喻取巧取胜的韩国电影学遍了好莱坞电影的爆米花气质,却没有学到成熟的商业化吸粉模板和营销哲学之后,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烙印便彰显着高歌猛进的首尔“脱汉城”的“国际化之路”的失败,正如爬满了虱子的一袭华袍。
整体来看,《首尔大作战》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但从拍摄手法和视觉呈现的角度来看,导演做足了新的尝试。手持DV的伪vlog和纪录片模式将影视与游戏跨次元结合,契合了电影的年轻化气质。在服饰、色彩和音乐方面,也能看到流行文化大国独具的审美领导力。
所以,《首尔大作战》单独的元素都不差,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场稀碎无聊的灾难。究其原因,同样是本土化的失败和强行植入元素的“水土不服”。如果将叙事慢下来,将人物和故事线精简下来,将台词继续打磨,寻找到所谓文化之间的交接点和认同点,或许自我认同不再是口号式的狂欢,《首尔大作战》也会不负好演员和好的制作班底,得到应有的口碑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