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追夫只用了6天,丈夫去世后,她独守骨灰盒生活16年

只言片娱 2024-09-10 11:04:44
前言

她在国内外享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

“南朱北李”中的“北李”指的是李谷一,南朱指的就是她。

涓涓细流、动人心弦的声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可就是这么一位乐坛领军人物,晚年却独守骨灰盒16年。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白毛女》作为芭蕾舞剧创作史的一座丰碑,已陪伴大家六十余个春秋,上演2000多场。

其中,“喜儿”的主伴唱朱逢博,更是人尽皆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双拳打破”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大门。

很多人评价朱逢博是第二个林徽因,但没有敢做徐志摩,因为她的才华“惊为天人”。

2023年3月29日,朱逢博女士为本团《征程》音乐节助阵。

在下方观众热情的目光中,她再度登台,与年轻选手们共同演唱经典歌曲《金梭和银梭》。

很难想象,已经86岁高龄的朱逢博,声音依然婉转动听,独特魅力丝毫不减当年。

演唱完毕,到场嘉宾无不响起热烈的掌声。

朱逢博的艺术生涯,演唱过近千首作品。

其中《那就是我》、《美丽的心灵》、《橄榄树》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

匠心育人的她,秉持着“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给谷建芬、李谷一等人很大的启迪。

然而,起初朱逢博走上音乐之路,却完全是阴差阳错。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知识家庭。

父亲是南京土木系的高材生,亦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

母亲则是人民园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童年时期的朱逢博,生活过的并不幸福。

受当时战乱影响,母亲抱着年幼的她穿过层层封锁线,与父亲朱培寿汇合。

他们颠沛流离、辗转反侧,经历八年之久,才返回山东家乡。

小的时候,父亲就对她说,“你未来要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句话深深撞击朱逢博的心,她立志要做伟大的人。

少年时期,朱逢博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

日常生活中,她没事就会写字、画画、朗诵诗词等。

丰富多样的活动造就了朱逢博活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

但是,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的她,却想当一名建筑家。

1955年,在朱逢博不懈努力下,她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分子。

彼时,正值建筑学改革为六年制的第一年。

朱逢博成为首届学生,建筑设计、绘画、俄语等样样精通。

成绩优异的她,很快得到学校的重用。

当初,前苏联伊里奇号船经常往来于中国,但总是缺少一名翻译。

于是,同济大学对朱逢博委以重任。

而这项工作她完成的非常出色,受到周围人的一致好评。

时光如梭,四年半的专业课学习结束后,朱逢博按照惯例前往工地实习。

没想到,正是这个契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60年,在闵行工地实习的朱逢博,遇到一个学校前来慰问演出。

嗓音条件优异的她,很快被推举为领唱。

舞台上,朱逢博声情并茂的演唱了歌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她高昂嘹亮的声音引起了同来慰问的上海歌剧院领导的赏识。

领导不愿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就这样埋没。

于是他极力推荐朱逢博前往上海歌剧院进修。

当时,朱逢博只抱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想法点头答应。

但她没有想到,这一举动将对未来乐坛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朱逢博作为特殊人才,被调往上海歌剧院。

她也从一名建筑师转为歌唱演员。

但是,刚刚接触声乐,朱逢博可谓是困难重重。

仅有一副好嗓音,远不能达到成为专业的歌唱家水准。

为此,她决定拜师学艺,用最短的时间弥补自身的不足。

专业课上,朱逢博认真听讲,下课后就向前辈们学习训练。

她勤恳努力的态度获得老师们的认可。

其中,王昆老师给予朱逢博声乐艺术上莫大的帮助。

她不止一次感慨,“王昆是永远的老师”。

“特殊的人特殊对待”,这对朱逢博也不例外。

为了能让她心无旁骛的学习声乐,领导经常告诫她“30岁之前绝对不能谈恋爱”。

平日里,朱逢博都是和单身同学住在一起。

并且在外演出时,领导都是车接车送,绝不让她和异性有过多接触。

然而,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施鸿鄂作为中国男高音歌唱家,不仅年少有为,还屡次斩获多项大奖。

1962年,他从国外学成归来,在上海歌剧院担任主要演员,传授大家知识。

对于这位“海外学子”,学生们都十分仰慕。

因此,“白马王子”施鸿鄂身边,不乏有许多追随者,其中就包括朱逢博。

彼时,施鸿鄂开设的课经常人满为患。

身体柔弱的朱逢博经常因挤不进去教室而错失学习声乐的机会。

但她并不气馁,反而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当施鸿鄂讲完课后,朱逢博总会及时出现在教室,让他单独教授自己。

天赋异禀的朱逢博,在施鸿鄂培养下,把美声与民族乐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演唱方法。

她的聪明才智和出色见解,让施鸿鄂感到颇为震惊。

随着时间流逝,总是私下相互学习的两人,很快暗生情愫。

但含蓄腼腆的施鸿鄂,却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意。

反观朱逢博,由于领导条件的限制,外加少女的矜持,她也把欢喜压在心底。

可爱情这种东西,积压越久,爆发越大。

1967年,施鸿鄂一如往常翻看报纸,可刚打开,一封信件就从中滑落。

他定睛一看,封面赫然写着“施鸿鄂收”。

拆开信封,内容仅有一句“晚上十一时,排练厅见——朱”。

合上后,施鸿鄂心跳加速,只感觉一只小鹿在来回乱撞。

当晚上到了约定时间,他穿着短袖,将皮鞋擦的锃亮,赶到约定地点。

在看到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的朱逢博时,施鸿鄂感觉世间美好就是如此。

“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和你八月一日结婚”。

看着害羞的施鸿鄂,朱逢博率先开口。

那一夜,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

仿佛广寒宫中的嫦娥,在为他们送去美好的祝福。

1967年8月1日,朱逢博和施鸿鄂喜结连理,那年,她刚好满30岁。

两人的婚姻得到了周围人最诚挚的祝福。

婚后,朱逢博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施劲。

爱情迎来幸福美满,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

凭借着独特的朱式唱腔,朱逢博的歌声与芭蕾舞者足尖的舞步强强联合。

为观众留下了《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多个好评如潮的经典歌曲。

其中,《喜儿哭爹》更是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高峰。

朱逢博的存在,成为了民族艺术和西洋艺术相结合的里程碑。

往后的几年,朱逢博入选中国最高艺术水平的中国艺术团。

作为台柱子,她多次跟随出国访问演出。

从非洲回国时,当地领导人亲自把朱逢博送上飞机。

她优美独特、细腻委婉的歌声,被国外赞誉为“东方夜莺”。

1979年,朱逢博发行了第一个个人音乐专辑《蔷薇处处开》。

在当时家庭录音机极少的情况下,销量就达到310余万盒。

之后演唱的《满山红叶似彩霞》、《红杉树》等歌曲,更是荣获多项大奖。

然而,频繁的歌唱也给朱逢博带来了困扰。

当《白毛女》演唱到二百多场后,朱逢博因为倒嗓需要手术治疗。

因为她真声演唱,全靠声带发力,导致过度疲劳。

这时,丈夫施鸿鄂不仅在一旁悉心照料,并且把西洋真假音转换的方法传授给她。

康复后,朱逢博勤加苦练,终于把西洋唱法与中国民歌进行完美融合。

朱逢博对待音乐不仅认真负责,而且人美心善。

她和李谷一在艺术上互帮互助,惺惺相惜。

当初,李谷一因为要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生活琐事全由朱逢博悉心照料。

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如璀璨星光,照亮彼此前进的道路。

2000年,朱逢博正式退休。

但是,作为声乐界的园丁,她一直教授学生知识。

生活上,朱逢博和施鸿鄂没事就出去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却没有持续太久。

2008年3月11日,著名歌唱家施鸿鄂先生,因心源性心脏病突发,不幸在上海离世,享年73岁。

丈夫的离开,给了朱逢博沉重的打击。

施鸿鄂下葬那天,她抱着骨灰盒迟迟不肯松手。

任何人的细心安慰,在朱逢博耳中都置若罔闻。

她做出了大胆的决定。

朱逢博不忍丈夫一人在冰冷的地下度过,她将骨灰盒抱回家中。

闲来无事,朱逢博还会与丈夫“说话聊天”。

她坚信,只要没有遗忘,施鸿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去”。

这对艺术界伉俪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许早已超越了生死。

他们的故事,也为所有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结语

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朱逢博,已然“隐居山野,成为了田园居士”

但她的歌声直到现在还在广为流传,成为不可逾越的山峦高峰。

朱逢博为中国乐坛所贡献的力量,无论过了多久,都不应被世人遗忘。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老人家能够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0 阅读:112

只言片娱

简介:聊点娱乐,聊点八卦,聊点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