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统计了甘肃省、安徽省2024年新高考历史类、物理类招生计划各专业(组)选科要求,两省的统计结果基本差不多,代表了一般性。
我们主要看本科选科有关统计。
1、从专业数量选科门数要求来看,物理类居多的是限一门(化学占比最多,充分说明理化“捆绑”),占比70%以上;历史类居多的是不限要求(对其它科目要求甚少),占比90%以上。
具体一点,从招生人数选科要求来看,物理类选一门招生计划在78%以上,历史类选一门招生计划在89%以上。
2、从选科学科要求来看,物理类主要再选化学,选化学一科本科招生计划占比都在75%以上;历史类主要再选科目不做要求,占比在90%左右或以上。
说明:因数据获取来源不一致,物理、历史两类招生计划总数有出入,但不影响整体结果。
3、从学科组合来看,物理类选化学的三个学科组合占比区别不大,招生计划数都在97%以上;历史类再选科目不限占比最大,占88.5%,只要不选化学+生物,招生计划人数占比都在91%以上。即便选化学+生物,占比也接近90%。
结论:由安徽省、甘肃省2024年高考各选科要求及组合来看,物理类要求再选科目要求化学占比较大,再选不限或再选化学合计占比超95%;历史类再选科目不限占比很大,占比接近或超过90%。物理类、历史类各有四种组合招生计划极少,对于教学资源有限的高中学校物理类、历史类只要各开设两个组合即可。教学资源不太充足的学校,历史类甚至只开设一个组合即可,物理类开设物化生、物化地,历史类开设历政地。
对考生来说,如果没有特定的对选科要求较严格的院校或专业有极强烈愿望时,物理类尽可能选择化学,历史类跟着兴趣和特长(擅长学科)走。
另外,谈一下我对赋分制的认识,不妥之处,大家一起商榷。
赋分制对哪一类考生相对合理?再选科目选考人数多少对赋分影响大不大?
赋分制对区分度好的试卷应该影响不大,本身赋分制就是为了区别不同学科的考生在统一标准(分数线)下录取,如某院校历史类工商管理专业,不限学科,那么在历史类六中组合按同一分数线录取,如果不按标准分,不重新赋分就无法一个标准录取。
在传统的计分方式中,由于各学科的难度和评分标准不同,可能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倾向于那些被认为容易得分的科目,而赋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学科的成绩具有可比性。
区分度不好的试卷影响就大了,区分度不好不按正态分布,有的考生可能就“占便宜”,有的考生就可能“吃亏”了。但都是按位次折算,相对大多数考生还是公平的。赋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区分度,经过赋分转换后,成绩分布更加合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当然,任何规则也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赋分制尽管有严格的赋分规则和程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划分等级和确定赋分区间,从而导致一定的误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赋分倒挂”现象。比如,对于难度较高的学科,优秀学生可能因为比例限制而获得较低的赋分,而对于相对简单的学科,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可能因为排名靠前而得到较高的赋分。
我的头条关于选科的其他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