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化学脱叶要准,喷施时机看铃期,这样机采杂质控制严
在广袤的新疆棉田,每年都会上演着一场与棉花收获有关的精心谋划。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收获环节有着诸多关键要点,其中化学脱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传统的人工采摘棉花的角度来看,棉农们需要深入棉田,一株一株地采摘棉花,过程繁琐且耗时。而现在,机采棉已经逐渐普及,它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机采过程中如果杂质过多,就会影响棉花的质量和后续加工。化学脱叶技术,就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机采棉,让棉花收获更加高效、优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不同的棉铃期对化学脱叶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当棉铃处于早期发育阶段,比如棉铃直径在2 - 3厘米左右时,棉株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此时如果进行化学脱叶,叶片脱落的效果不佳。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此时的脱叶率只能达到30% - 40%左右。这是因为此时棉株的营养物质还在大量向棉铃供应,并且叶柄的离层组织还没有足够发育成熟的信号。
而当棉铃进入快速膨大期,棉铃直径达到5 - 6厘米,此时棉叶开始有了一定的生理变化迹象。此时的脱叶率如果不加以精准控制,可能会达到50% - 60%,但也容易误伤棉叶,导致棉铃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供应。如果此时能够精准把握化学脱叶剂的喷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叶片的衰老和脱落,使棉叶在合适的时间内脱落,并且脱叶率能够接近70% - 75%。
再看棉铃成熟期,一般棉铃直径达到8 - 10厘米及以上,棉叶的营养物质回流到棉铃的情况已经较为稳定。这个时候进行化学脱叶,如果喷施时机合适,脱叶率可以达到80% - 90%以上。同时,通过大量棉田的实测数据对比,精准喷施化学脱叶剂后的棉田,机采时的杂质量会比未精准喷施的棉田减少约40% - 50%。未精准喷施时,机采过程中棉叶、棉杆等杂质混入棉花的比例可能高达5% - 8%,而精准喷施后的棉田,这个比例能够控制在2% - 4%左右。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棉铃期以把握化学脱叶的喷施时机呢?这就需要棉农们密切关注棉株的生长发育情况。从棉株的整体外观来看,当大部分棉铃的大小达到上述的标准范围,棉叶开始出现自然发黄、变干的迹象,但并非大面积极早衰时,是比较理想的喷施化学脱叶剂的时机。
化学脱叶剂的选择也有讲究,并非所有的脱叶剂都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棉田。不同的脱叶剂有效成分有所差异,其作用机理和对棉叶、棉铃的影响也不同。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因素。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0℃ - 28℃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喷施化学脱叶剂,脱叶效果最佳,脱叶剂能够在棉株体内较好地发挥作用,促使棉叶脱落而又不会对棉铃造成过度伤害。
从棉田的布局来看,不同区域可能因为光照、灌溉水源等因素存在差异。靠近水源、光照充足区域的棉田,棉叶的生理状态可能与稍微偏远、光照稍弱的区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棉农们在整个棉田范围内进行分区观察,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来确定喷施的时间和脱叶剂的用量。
在机采棉收获的过程中,杂质问题一直是影响棉花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脱叶不及时或者脱叶不均匀,机采时棉叶会大量混入棉花中。这些混入的棉叶不仅会降低棉花的外观品质等级,还会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影响棉花的加工效率。而通过准确把握化学脱叶剂的喷施时机,尤其是在对应不同棉铃期的精准操作,能够让棉叶在机采前达到较为理想的脱落状态。这样机采时,棉花与棉叶分离得更加彻底,大大减少了杂质的混入。
精准控制棉花化学脱叶的喷施时机,依据棉铃期来进行科学操作,是提高机采棉质量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棉农们不断积累经验,借助科学的数据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到精细化管理。从宏观的棉田布局到微观的棉叶生长状态观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最终棉花收获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提升棉花的质量,让新疆的棉花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在棉纺织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