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失利后:聂荣臻破格提拔年轻猛将,连败傅作义两个军长扭局面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2-10 04:30:49

杨得志这位年轻的将军居然把傅作义的两位爱将连着“送走”了,还是用同样的方式——战败自杀。怎么说?这缘分未免太“玄”了吧。

1946年,解放战争刚开打,聂荣臻的华北局面一度惨不忍睹,张家口丢了,平原根据地也被国民党军队压得节节败退。傅作义的部队更是虎视眈眈,咄咄逼人。整个晋察冀根据地几乎退回了太行山。形势危急,聂荣臻不得不在这个谷底时刻,提拔一位能够扭转战局的将领。结果,他破格提拔了杨得志,短短两年时间,这位年轻司令不仅打赢了关键战役,还彻底让傅作义的主力丧失了锐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聂荣臻的退后一步,成全了“专业选手”

聂荣臻是个全面手,军事、政治、后勤都管得头头是道,但专业打仗这件事,他确实没那么“冒尖”。尤其是碰上傅作义这种作战风格诡谲多变的对手,聂帅显得有点吃力。于是,他主动向中央建议重新成立野战军,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更擅长打仗的杨得志。

杨得志是个狠角色,早年在八路军115师的经历就证明,他不仅能打硬仗,还特别擅长“运动战”。比如清风店战役,他用一个“回马枪”,直接让傅作义引以为傲的罗历戎军全军覆没。这种打法,摆脱了之前聂荣臻被动防御的窘境,彻底让华北解放军在战略上重新掌握了主动权。聂帅能放权,杨得志能接招,这才有了后来华北战场的连续胜利。

2. 傅作义的“骄兵”,屡次中计

傅作义是个厉害的对手,但他的手下,未必个个都像他那样精明。尤其是他手下的两位军长,鲁英麟和郭景云。鲁英麟是傅作义的老同学,资历深,位置稳,但偏偏性格冲,遇事容易高估自己。比如涞水救援战,他带着两个师去“救火”,结果被杨得志用“围点打援”的套路一把全歼。鲁英麟败得太惨,最后竟然举枪自杀了。

再看郭景云,这位接替鲁英麟的三十五军军长,战术水平并不差,但对杨得志的机动能力完全没概念。新保安一战,他试图从包围圈里突围,结果被杨得志堵个正着,最后落得和鲁英麟一样的下场——全军覆没,自己也自杀谢罪。总结一句话,傅作义的主力其实没输在整体战力,而是败在杨得志的冷静和精准打击上。

3. 杨得志的“年轻气盛”,反而成了优势

杨得志当时才三十多岁,比起那些资历深厚的国军将领,他显得年轻得过分。但“年轻”有时也是资本。杨得志敢于用一些“冒险”的战法。他指挥清风店战役时,果断放弃徐水这个诱饵,直接南下围歼罗历戎;后来石家庄一役,又趁敌人刚败之际,迅速拿下这座重要城市。这种快速决策和高效执行,在傅作义的部队看来,完全是“出其不意”。

更重要的是,杨得志的年轻并没有让他“单打独斗”。他善于和手下协作,比如让陈正湘牵制住主战场的国军,同时自己带兵执行关键任务。这种打法,既有整体规划,又能灵活应对。可以说,杨得志用他的“年轻气盛”,彻底压倒了傅作义的“老谋深算”。

杨得志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华北战局,既有聂荣臻的格局成全,也有傅作义的对手失误,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军事才华。这位年轻的司令手握12万大军,靠着一场场漂亮的胜仗,不仅让华北解放军重新站稳脚跟,还彻底打掉了傅作义的锐气。从这一点看,杨得志确实是解放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将星。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