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不敢出远门”!长沙1家5代人守在这里139年!

看湖南的民俗 2025-04-05 02:45:18

在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79岁的黄志清老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特殊的“晨课”——手持扫帚细致清扫左宗棠墓地的每一寸石阶,擦拭祭台香炉,为来访者讲述这位晚清名臣的传奇。这位第四代守墓人已风雨无阻地坚守39年,用一生践行着黄氏家族跨越三个世纪的守护承诺。

“为左公守墓,我倾注了很多感情”

黄氏家族与左宗棠墓的渊源始于1886年。1885年左公病逝归葬后,黄志清的曾祖父黄佑春成为首位守墓人,他为左公守墓长达50年。随后,黄志清的祖父黄子辉与父亲黄明生接力守护至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左氏墓庐屋、左氏牌坊统归当地的人民政府管理,从此黄家暂时告别守护左公墓的重任。

守墓期间,黄氏四代人见证了左公墓园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60亩墓园、御碑亭、神道碑、四对石像生等构成的完整规制。可在上世纪70年代,墓园遭到破坏,当时年轻的黄志清冒险重新安葬左公遗骨,并秘密保存下一尊石羊,成为如今墓园唯一的原始文物。“就是这个石羊,我当时偷偷藏起来了,有幸保存至今。”黄志清感慨的说。

1985年,左宗棠墓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行大修。黄志清曾以为黄氏家族的守墓使命已经结束,可在1986年政府将左公墓的守护工作又交给了他,他欣然接受,正式成为左公墓第四代守墓人。黄志清说:“为左公守墓,我倾注了很多感情,我也愿意再次接下这份使命!”

“一辈子不敢出远门,心中挂念墓园”

“左公为什么会安葬在这里?”

“当时为什么会选你们黄家人守墓?”

“以前的左公墓园是什么样的?”

1986年左公墓园重修后,黄志清正式接过守墓重任。十年后,也就是1996年,左宗棠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守墓人,黄志清不仅承担日常维护,更主动成为讲解员,解答来访者的各种历史疑问。对于左公家在湖南湘阴,为何会选择葬在雨花跳马的疑问,黄志清是这样回答的:“左公生前巡游经过跳马,盛赞此地山形水势雄奇,曾立言死后愿归葬于这块风水宝地。”

自从当了守墓人,黄志清的日常安排中,守墓是最重要的事。为此,黄志清几乎没出过远门,就连子女们想带他外出旅游,他都不答应,就怕出远门会耽误了给左公扫墓、为来访者讲解。“我爸爸一辈子不敢出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长沙市,看女儿女婿,当天去就必须当天回,就是因为心里挂念着守墓这件事。”黄志清的儿子黄均说。

“儿子接班,我放心”

黄志清的守护远超出简单看管:每天多次巡查、拒绝所有远行邀约、培养儿子黄均接班,这些均体现着对文化守护的极致理解。墓前“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的楹联与失而复得的石羊,在黄志清口中都化作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

“现在爸爸身体没以前好了,我在家时,我都会和他一起去墓地扫墓,这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黄志清的儿子黄均也加入到了守墓行列,对于这份使命,他同样深感光荣!“父亲年纪大了,我得帮他担起这份责任。我骄傲,我为左公守墓!”黄志清在一旁欣慰地表示:“儿子接班,我放心。”

结束晨时祭扫前,黄志清在墓前摆上一束白菊,老人抚摸着斑驳的石碑,低声絮语:“左大人,今年来看您的人又多了……”不远处,黄均正向游客们展示左宗棠西征路线图,时代在变,守护的方式也在变,但黄家人对历史的敬畏始终未变。

如今,左公墓前依然准时响起扫帚的沙沙声。黄志清老人蹒跚却坚定的身影,仿佛一座时光的桥梁,将1885年那个历史时刻与当下紧紧相连。他以最朴素的日常坚守,让收复新疆的民族记忆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这份超越家族使命的文化自觉,正是文物守护最动人的模样。

0 阅读:0

看湖南的民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