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国外商业遥感卫星发现,解放军正在某地的试验场测试两架“攻击11型”无人机。这个型号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时,就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当时有人注意到,这架飞机的喷管有烧灼的痕迹,明显是经过实际使用的。这次两架飞机一起出现更是证明了,中国对隐身无人攻击机的研制是认真的,而不是拿出来做战略欺骗用的。
隐身攻击型无人机是诸多军事装备概念中的宠儿。如果能用一种具有隐身能力的无人机携带弹药,穿透对方的防空系统,深入敌人后方实施电子侦察、火力突袭等活动,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威慑能力。隐身无人机不怕伤亡,又很难被发现,一旦投入实战使用,会让敌方陷入极大的被动和莫名的惊恐。
当然这种优秀的兵器研制起来不是很容易,除了实现隐身性能技术要求高、航空发动机技术要成熟之外,还有个很大的技术难点是任务规划和指挥控制。美国、法国和俄罗斯都曾经推出过自己的隐身攻击无人机项目。美国海军的X47B舰载攻击无人机之所以下马,主要就是解决不了指挥控制的问题。目前,美国的攻击无人机研制目标,已经后退到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法国的神经元无人机只出现了一个模型就再无下文了,具体原因没有公布。俄罗斯一直在研制和展示自己的“猎人”重型无人机,宣传了很多年,却一直不见投入使用。
这种型号的麻烦在于,后方很难与它保持有效的通信联系。作为隐身型号,必须尽量避免向外发射电磁波,否则就无法保持自身的隐蔽性了。但是,不把自己看到的可见光、红外或者雷达图像传回后方,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恰当的行动呢?像捕食者、彩虹、翼龙这一类的无人机,都需要和后方建立起宽带通信链路,把影像实时传输给后方的操作员,由操作员来判断地面或者空中情况,选择目标加以攻击。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攻击预先设定的固定目标,无法对那些临时出现的目标,或者运动目标实施攻击。在战场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从杂乱的背景中选择有价值的目标采取行动。如果仅仅是攻击固定目标的话,发射一枚巡航导弹不就可以了吗?又何必要研制无人机这样复杂的武器系统呢?所以,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无人机能够自己识别目标,判断态势,自己做出决策,就成为新型隐身无人机的设计目标。
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需要极高的人工智能技术,绝大多数国家都做不到,其中就包括俄罗斯和法国。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中国和美国才能够设想研制人工智能驱动的隐身攻击型无人机,并进入工程研制阶段。攻击11的出现及其持续的研制推进,意味着中方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研发方向,并且很可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那么像攻击11这样的隐身无人机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当年美国研制X47B无人机计划的目标是让它秘密潜入中国大陆上空,寻找东风21d导弹发射车。一旦找到目标,就用自己携带的炸弹把它击毁。虽然这个项目已经下马了,但是当年美国人对作战模式的设定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今美国海军陆战队要对中国搞岛屿游击战,美国陆军要在菲律宾部署提风中程导弹武器系统。那解放军就有了明确的作战需求,战时要派隐身无人机到这些可能的部署地点去执行任务,一旦发现,当场摧毁。如果能用两栖攻击舰或者航空母舰携带这些隐形无人机,部署方式就更加灵活,可以对一些距离较远的小岛实施有效控制。
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做支撑。其中包括自主导航、威胁识别、目标定位、攻击方案制定,等等。在这类问题上,我们还是有很好的产业基础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多次成功着陆,特别是在月球背面的着陆,都是靠人工智能自主实施的。如果有一天,某些国家逼着我们把有关技术用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上,那就有好戏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