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于凤至的结合,在老辈人那儿也是个经常被津津乐道的事儿。
您要是瞧过他们年轻时的结婚照,准会感觉挺有趣的。
那时候张学良才多大呀?也就十五六岁,就是个满脸稚气的毛头小子,跟没长大似的。再看他的新娘子于凤至,都已经十八岁了,打扮得既端庄又秀丽,还特别落落大方,瞅一眼就知道是个大家闺秀。
那时候很看重“门当户对”呢,两家的大人觉着这门亲事挺合适的,就把他俩凑成一对儿了。这段被当成是“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咋开始的呀?为啥又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呢?
【一段被安排的婚姻】
张作霖和于凤至的父亲偶然碰到了一次,就有了这场婚姻的开端。
早些年啊,张作霖被官兵追着到处跑,正逃亡的时候,于文斗帮了他一把。这个于文斗可是个富商呢,不但收留了张作霖,俩人还处出了特别深的感情。后来张作霖成了东北说一不二的人物,再见到于文斗的时候,就对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有了好感。
于凤至生在书香之家,很是知书达理,大家都觉得她是做儿媳的绝佳人选。张作霖呢,一方面觉得这门亲事能让自家和于家的关系更稳固,另一方面,算命先生不是说了句“凤命千金”嘛,他就更觉得于凤至能带来好运了。于是,张作霖不顾众人反对,定了让小张学良娶于凤至的事儿。
可张学良心里老大不情愿。打小他就被当成宝贝儿似的捧在手心里,母亲和张作霖都对他宠得不得了,这就使得他性格有点倔,还挺自我的。在婚姻这档子大事上,他觉着父亲硬塞给他的安排就像绳索一样把他给捆住了。但张作霖那么坚持,又那么威严,最后张学良也只能认了。
【两个人的不甘】
说起来啊,不光张学良心里面有抵触情绪,于凤至也不乐意嫁到张家去呢。
她出生于传统家庭,不过呢,也接受过不错的教育,思想挺开明的,对父亲包办婚姻这事儿特别不满。张家送来聘礼的时候,她专门在聘礼上题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拒绝这门婚事的态度,还说出“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这种话呢。
可这婚姻是两个家族的政治联姻啊,于凤至反抗到最后也没什么结果。
婚礼那天,张学良身着中式礼服,看着青涩又稚嫩。18岁的于凤至呢,打扮得特别端庄,一举一动都透着从容。他俩站一块儿呀,就好似一场家里安排好的严肃仪式,不像是因为真心相爱才结合的。
【张学良的心结】
婚后,张学良一直都没法接受这段婚姻。他认为于凤至“太传统了”,还比自己大三岁呢,性格方面也和自己合不来。他甚至还对于凤至说:“你嫁错郎,我也娶错妻了。”
可在于凤至的这段婚姻里,她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宽容与智慧。张学良对她很冷淡,她却不怨恨,反倒努力做好妻子该做的事。她老是讲:“夫妻就像弓和箭,丈夫是箭,妻子是弓,弓要是坏了,箭就不好使了。”她把自己当成辅助的一方,靠着大家闺秀的修养撑起了这个家。
【贤妻的付出】
于凤至嫁到张家不久,就被张作霖视作“理想儿媳”。她操持家庭事务那叫一个有条不紊,还为张家延续香火,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呢。长女出生的时候啊,张作霖可疼这个小孙女了,还觉得她以后能跟于凤至一样出色呢。
不过呢,于凤至的婚后日子可不好过。张学良年轻的时候特花心,老是往那些烟花柳巷里钻。于凤至心里明白着呢,可她就装作没看见,只要张学良不把那些相好的带回家,她也就认了。
在张学良的好些个“知己”里头,赵四小姐(赵一荻)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那一个。
【家族的中流砥柱】
于凤至不但是张家的贤妻良母,而且在关键时候起到了稳住局面的作用。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让日本人给炸死了。那时候,张学良没在沈阳,帅府一下子就乱套了。
在那万分危急的时候,于凤至和张作霖的其他夫人紧密协作,把张家的面子给保住了。她不慌不忙地招待日本领事夫人,装作张作霖还活着的样子,就这么把局势稳住了。这一场心理上的较量,给张学良赶回东北赢得了珍贵的时间。
【西安事变后的陪伴】
1936年西安事变一发生,张学良把蒋介石扣押了,之后就被软禁起来。那阵子啊,张学良心里可难受了,不过于凤至一直守在他身边,给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就这么过了四年,于凤至因为生病要去美国治疗,这才不得不跟张学良分开。
在美国,于凤至病好之后心里还是牵挂着张学良。她知道赵一荻一直对张学良不抛弃、不放弃,就决定成全他们的感情。于凤至还买了一栋别墅给他们住呢,她这么做,让张学良心里特别愧疚。
【结局与感慨】
张学良到了晚年,一想起和于凤至的那段婚姻,就满是感慨。他讲道:“这辈子啊,我唯独对不起的人就是她了。”他俩的婚姻虽说没有爱情根基,可于凤至的大度和聪慧,一直让张学良敬重有加。
于凤至的经历告诉咱们,在婚姻里付出了可不一定能收获对等的回报。不过呢,她还是用自己的法子守护住了家庭,也为自己挣来了尊重。这桩婚姻啊,可能并不美满,但是它反映出了那个年代的家庭观念和个人抉择,也让咱们瞧见了一个女人的坚强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