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35+的中年人,跟那伟和沈琳夫妻基本同龄,也是家有俩娃。
我们夫妻俩也都是农村出身,通过读书工作,从一无所有到两个人在大城市买房定居,结婚生娃。
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我在二线城市,房价没有北京那么高。
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跟剧中的那伟夫妻非常类似,所以我在看剧的时候,对于这对夫妻的故事特别有感触,昨天看到他们俩夫妻双双失业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泪水涟涟。
2
剧中,在那伟迫于无奈偿还了那本不属于他自己的80万债务之后,沈琳把家庭每个月的支出给他算了一笔账:
“刨除掉公积金,每个月房贷是4600。张姐(家里的保姆)那儿8000,然后我的社保公积金是2700,轩轩(小儿子)的辅食、奶粉、纸尿裤最低也要1200,越越(女儿)学费、课外班2000,你的汽车油费、保养费2500。我还没有算保险,然后一家四口吃喝拉撒,然后水电煤气物业费,你的工作应酬,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预留费用,最低要一万。所以每个月是31000左右。”
这笔账算完,两个人都沉默了很久很久。
剧外,有很多观众对于一个月要花3.1万的家庭支出,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
他们鄙夷地说编剧完全没有调研,说全国有很多家庭的月收入还不到3000,而男女主的月支出却需要3.1万,就这样还敢把剧名叫做《凡人歌》?
但其实,我知道这个数字非常正常,这就是很多大城市中产家庭的正常开支。
而这部电视剧《凡人歌》虽然名字叫“凡人”,但主要讲述的其实是北京中产阶层的故事。
3
最近有很多的影视剧在频繁的展现中产阶层的故事,像徐峥的电影《逆行人生》,前面刚刚播出也是殷桃主演的《小夫妻》等等。
很多观众说,这些讲述中产阶层故事的电影和电视就是在“贩卖焦虑”,因为剧中的中产已经比普通人好太多了,如果他们还在“卖惨”,那普通人还怎么活?
如果单看物质条件,中产从表面看,的确是不错。以那伟和沈琳夫妻来说,他们在北京有房,而且是不错城市地段的三室一厅小洋房,有50万的宝马车一辆,妻子在家全职,家里养得起两个孩子,还请得起保姆。
那伟的工作看着也很光鲜,他是一家医美公司的副总,也是公司的元老,在公司兢兢业业干了15年,属于老板的心腹下属。
而且这个工作看起来还前景无量,公司正打算A轮,那伟获得的期权未来可能价值上千万。
但所有这些美好的表象都非常脆弱,不堪一击,“老板出家”这个变故一出,那伟的职场生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猝然倒塌。
4
首先,因为老板出家,公司掌权者变成了老板娘和其哥哥,一朝天子一朝臣。从那时起,那伟每天都战战兢兢,担心被老板娘迁怒把他开了,如果被辞退,已经40岁的他估计就很难找到工作了。
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想要保住工作,却偏偏被“飞来欠款”缠身。
这个欠款是之前老板拿他身份证当法人给小三注册的公司,结果小三跑了,老板出家了,债主每天缠着他要钱。
债主每天上门来催债,还威胁那伟不给钱就去公司里闹,因为事关老板的小三,这是老板娘的死穴,一旦被知道,那伟的工作就保不住了,所以他不敢跟公司讲。
最后为了息事宁人,那伟一咬牙,拿自己家里的存款还了这80万不属于他的欠款,以为可以花钱消灾,买个生活平静。
结果,哪怕是为公司还了80万,又天天在公司勤勤恳恳“做孙子”,那伟还是被裁了,而且是把他和整个部门一起裁员了。
而他的妻子沈琳,从之前的2万月薪降到6千找到的一份工作,也没有保住。
夫妻两人双双失业,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兵荒马乱。
5
其实,中产家庭往往只是看起来经济条件优越,实际上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
每月高昂的支出是固定的,家里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靠上班赚固定工资,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如失业、投资失败、债务风险,生活水平将急剧下降。
有些人说电视剧贩卖焦虑,这算事实,因为电视剧为了情节冲突和好看,往往会把多个中产家庭遇到的焦虑集中在一个家庭和个人身上展现。
但不能因为有艺术化的处理就说情节悬浮,电视剧只是把现实当中的焦虑放大并戏剧化了,而非凭空生造焦虑。
目前的中产阶层对于中年危机的恐惧,对阶层跌落的恐惧已经到了战战兢兢的地步。
中产阶层对于未来职场不确定的焦虑,对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忧虑,以及对过往努力可能付诸东流、阶层不断下坠的焦虑,都到了前所未有严重的程度,甚至比电视剧当中演绎的更甚。
这部剧的每一个人,现实当中都有观众能对号入座,可能这也是该剧开播以来频繁被热议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