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跟谁相处,一定要戒掉“弱者的思维”

西西不是西瓜 2024-11-18 15:58:20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在委屈,总是在抱怨,日子没有因此变好,反而是越来越糟糕。

工作有麻烦,是老板策略有问题,是同事摸鱼不作为,是客户在挑剔。

人际关系有矛盾,是对方太难相处了,是对方爱表现小心眼儿。

把所有的问题都甩锅给别人,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似乎都是外界造成自己种种不顺,

那些过得好的人,往往是主动选择去解决问题,从来不在原地等待他人拯救。

无论跟谁相处,请努力戒掉弱者思维,降低对别人的期待,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真正的避风港。

摆脱受害者心理,积极重建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在实际没有受害的情况下,依然把自己识别为受害者的一种心理状态。

受害者心理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表面的抱怨和要求,而在更深层次中,会始终对外界逃避责任,拒绝去成长。

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别人导致的,陷入无限的自恋状态中。

而且还会过度的依赖,经常会把问题放大,把结果搞得很糟糕。

作家张德芬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单亲爸爸王永光,靠着经营一家面馆,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

但他的儿子王涛,没有感谢父亲的养育,反而把自己的不幸都怪罪到了父亲头上。

有天回家后,他对父亲怒吼:

你知道我多惨,你知道公司里有多少人比我差吗?

可他们有父母可以依靠,什么都不用怕,但我只是个面馆老板的儿子,所以有事情只能忍。

明明是他自己能力不足,工作几年都得不到晋升,但他怪罪是他父亲没有实力,把自己无能的愤怒转嫁到他父亲的身上。

诚然,现实的生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

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外在的原因之上,那么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越过越苦。

一个人只有不把自己处于受害者的位置,才能够看清症结,才能做出改变,有所成长。

不过度思虑拧巴,努力让自己快乐

很多时候烦恼不是真的处境艰难,而是想的太多。

陷入一件糟心的事情,反反复复的走不出来,不断的回味咀嚼,不断的消耗自己的心力。

在脑海中不断的演绎,重复那一次次的场景,这就是过度思虑的一种表现。

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的是放下,要能够释怀。

过度的思虑为什么拧巴痛苦,只会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

不要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情境中,不断地对过去的痛苦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更多要去琢磨什么事能让自己更快乐,更放松,去做能够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有意思地去训练自己,对快乐的感知能力。

要知道,除了真正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快乐还是痛苦只是一种感受,并不代表真实。

快乐还是让自己沉浸在烦恼之中,都在于你的选择。

不过多的关注,就不会有那么的烦恼,发生的就让它发生,不去对抗,让它穿过。

去琢磨,去做能让自己平静,快乐的事情。

不等待被给予,面对自己想要的主动争取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道:“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

常说要主动的去掌握自己的生活,就是明白自己的需求,然后努力的去达成它。

很多人被动的等待,不是真的没有能力,而是对自己的需求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有些人内耗,就是没有正视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表达了但是被拒绝,没得到正反馈,再一次地陷入内耗之中。

比如,女生每次聚餐都很不开心,她觉得自己被针对,因为点的菜都是她不喜欢吃的。

然后问她,你去点菜了,女生说没有。

你不去点菜,因为点的菜不合胃口,感觉自己被针对,这显然不是事实,而是你的感受。

女生气鼓鼓地反驳,我点了,我点个糖醋排骨,他们说不要了,这家店不好吃,拒绝点这个菜,他们自己点的菜也不好吃。

如果真的因此而不高兴,那么积极的去尝试解决的办法,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情更重要,要多去尝试方法去改变。

你想吃这道菜,同事说不好别点了,你就说尝尝嘛,尝尝。

遇到任何的事情,都不要去想别人是什么想法,而是考虑自己的感受,想办法达成自己想要的。

你如果对自己的感受不坚持,别人就会觉得你的无声是默认。

说到底,外界如何对待你,全看你自己的态度。

如果频繁的体验到被压抑、被牺牲,往往是你把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

只有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戒掉弱者思维,改变自身,才能不重复的踩入同样的坑。

很喜欢《皮囊》里的这段话,分享給大家:

“真正给你撑腰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