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考改革的消息很多。比如北京率先取消了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这四门科目的考试。当然并不是取消四门的学习,而是将它们以等级形式呈现成绩,作为毕业和升学的参考。随后,河南中考也相应调整了地理和生物的考试方式。
此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目前至少有北京、成都、江苏、浙江等地表示,将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
就目前的情况,学爸觉得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初中必考科目将减少,强化语数英,加大体育锻炼。历史、地理、生物、化学乃至道法,都是偏记忆性科目,基本不用太多理解,靠磨时间。而现在初中教育最大的诟病就是,孩子们休息时间不够。如果说,作为主科的语数英需要长期积累,物理学科比较吃理解力和天赋,那么,史地政生化等学科,短期突击容易提分,而初中特别是初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市质检、省质检,基本上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越来越依赖短期突击,孩子们可不就一天到晚被压榨。至于加大体育锻炼,也很好理解——户外活动多一些,关在教室苦读时间就相应减少。

厦门现有高中名单。(来源:惠民大叔)
二是普高会越来越普及,减少中考分流焦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原本齐头并进的两类教育目前呈现明显差异,全国范围内的普职比已接近7:3。具体到厦门,这两年也是建了不少普高,包括一双外六科同在岛外新设校区(都含高中),熹海、九溪等新建高中近一两年都已招生,岛内祥云实验(松柏高中)今年也要投用。随着生源洪峰一过,预计10年后,厦门很多普高要愁招生难。届时,中考孩子如果愿意,基本上都能上普高。
三是中考分流焦虑可以缓解,但分层压力会大增。12到15岁的初中生还比较娇嫩,不能承担太大压力,所以改革的目标也是减轻初中生压力。但高中生就不同了,年龄增长抗压能力更强,学习难度也是几何级增长。其实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说,一些动手能力强、不太适合课堂学习的孩子,中考应该分流去职校。问题在于,职校给人印象不佳,家长都怕孩子学坏,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拱上普高硬挺三年。可以预计,当普高普及后,排在后面的高中,其实不会比职高强。简单说,中考不分流,但分层。上普高的目标,仍是好大学。一双外95%以上可以上一本,内厝、乐安等中学,可能有一半上不了本科。不是说内厝、乐安教学不好,而是接收的生源就是这么菜。一旦普高完全普及,靠后的高中,本科率会更低。简言之,上高中不是问题,上好高中会成为新的焦虑。还得继续鸡娃。
顺便说一下,中考改革也是折腾很多年,每届孩子都可能当小白鼠。改来改去,旗号都是——反刷题,让题海战术失效,给孩子减负。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只要有考试,就免不了刷题。再灵活的题目,专业教师、资深培训机构都能解构成习题给你刷刷刷。敖光:“没有什么意思是点个头无法表达的。”专业老师也会告诉你:“没有什么考试是刷题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