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学习的机会吧!《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差点没上成大学

李悟空 2021-07-29 18:33:4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主席曾经写过的《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好多年前有这么一部以《恰同学少年》为名的同名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求学时代的种种经历。

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电视剧太多了,而能很好地再现他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精神风貌的电视剧唯此一部而已。这部电视剧有很多亮点和令人思考的地方。所以李悟空准备写几期关于这部电视剧的文章。这期就说一下毛泽东初去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一些事情。

话说少年毛泽东本来打算去北大上学的,去北大需要的钱包括路费住宿费什么的太多了,因为他父亲不支持给他更多钱,所以他就没去成。想去好学校得有钱啊!过去现在都是一样的道理。毛泽东家里的经济状况还好一些,但是他父亲不支持他也没有办法。

为什么呢?原来毛泽东少年时代当过兵,打过杂,也去过一些学校,小小年纪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总是没有定性,因为他一直没有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事情。

谁也得经历一番波折才能找到自己今生的任务,历史中的伟人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出生的时候已然忘记了所有,忘记了今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寻找,才能重新找到我们的任务。

他父亲因此就认为他做事没有恒心,什么也做不成,所以就不愿意再支持他上学了,怕他继续瞎折腾下去一事无成,就叫他回家帮忙做生意。

而毛泽东当然不愿意了,他是个倔脾气,他父亲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给了他数目不算太多的钱,让他好好找个学校去学一学,并且警告他这次再学不成就回来老老实实做生意吧!

过去人们生活艰苦,有太多人根本就上不起学,少年毛泽东差点连大学都没读成,而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学上了,可有太多的大学生是在一天天荒废学业中度过的,沉迷游戏,不学无术,娱乐至死!

天无绝人之路,恰好湖南第一师范换了新校长,新校长孔昭绶也换了新政策,他誓要改变教育界旧的面貌,开创学界新气象,所以从这一届开始,湖南第一师范不再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了。

正好毛泽东钱不多,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考取了第一名。而他也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老师杨昌济。

在判定分数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各位阅卷老师们其实是拿不定注意的,前二名不知道该怎么排。因为还有一个叫蔡和森的作文和毛泽东的不相上下,他们需要一个足够权威的人来下最后的决定。

揭榜前外面的考生纷纷担心自己落榜,而毛泽东在一旁一边吃臭豆腐一边和朋友们谈笑风生,心态就是好呀!

而这时恰好板仓先生杨昌济来了,他本来是来谢绝校长孔昭绶让他来这任职的好意的,因为他已经事先答应了一所女子学校的聘请。

当他看到毛泽东的文章的时候,震惊了,毛泽东的文章纵论中西,横贯古今,气势磅礴,虽然结构用词等细微之处仍有瑕疵,但整体实为奇才之作,文章可谓豪气冲天,胆识惊人。

最后杨昌济断言,此子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这就叫慧眼识英雄!一番话过后,所有老师再无异议,纷纷赞同毛泽东为此次作文第一名。

看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的文章,杨昌济也非常愿意留在一师。

开学后杨昌济问到了班里面每个人的志向,其他人有说想做校长的,有想做老师的,还有做将军的等等,问道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说不知道,说现在还不能确定,求学即求索。

伟人始终是不同凡响,不轻言志向,不夸夸奇谈。后来杨昌济和他的女儿杨开慧说毛泽东有鸿鹄之志,杨开慧反问他父亲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燕雀之志呢!杨昌济说以为他从毛泽东的眼神中看出来的,他的眼神无比地明亮和坚定。

而这时毛泽东却突然问老师杨昌济的志向是什么?

杨昌济回答说: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说完下面同学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杨昌济的一番话道出了为人师者的伟大心愿和心声。做老师的能有几个非常出色的符合他心意的弟子,师者心愿已足矣!

经过一再地接触,杨昌济越来越欣赏毛泽东。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了毛泽东很多的帮助。而毛泽东也终于找到了踏实求学的地方。

千里马终遇伯乐!后面的故事更精彩,下期再会。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