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的宏大版图中,技工待遇宛如一面清晰的镜子,精准无误地映射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深刻指出,“为维系经济竞争力,德国所需并非更多博士,而是海量技师。” 此处的技师,特指构筑起 “德国制造” 坚实大厦的工业技师。技师优厚的薪资待遇,无疑彰显着该国制造业拥有丰厚利润、高超水准以及处于产业高端的事实!
近些年来,国内制造业在招人方面陷入了愈发艰难的困境。究其根源,薪资不够理想是关键因素。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考公考编热度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常常出现成百上千人激烈角逐一个岗位的场景。
纵观全球,在当下的世界舞台上,以卓越制造实力著称的德国和日本,与中国相比,人口数量并不庞大,然而其制造业却能够代代传承、人才辈出。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两国给予技师极为优渥的待遇。
先将目光投向日本。通常而言,日本初级机加技工的起始薪资处于 20 万至 30 万日元区间(大约折合人民币 1 万至 1.5 万元),要是把加班费计算在内,一般能够达到 25 万到 35 万日元,这还未涵盖各类津贴与福利。经验丰富的熟练技师,薪资能够超过 40 万日元,而高级技师的年薪甚至能够突破千万日元。
再看德国,德国普通技师的平均月薪大约为 3500 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 27000 元。那些经验老到、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师,月薪轻轻松松就能超过 5000 欧元,近乎人民币 40000 元。这仅仅是每日工作八小时的收入,尚未算上丰厚的补贴、奖金以及每年至少 134 天的超长假期等福利。
与之相比,国内技工的待遇状况就显得颇为逊色。在绝大多数地区,普通技工的月工资普遍在 5000 - 8000 元这个范围。即便是技术精湛的技师,月收入能够突破 10000 元的也为数不多。这一工资水准,与日本相比相差两倍,和德国相比更是相差将近四倍。并且,国内技工往往需要每天工作 12 小时,实行两班倒,一个月仅仅休息 4 天,甚至只有 1 天。
有人提出异议,称不能拿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毕竟国内已经有不少技师的工资超过了公务员。
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其中的占比究竟有多少呢?而且,不能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技师的工资去和中西部公务员的薪资进行对比。
况且,公务员实行每天 8 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所有法定节假日和年假都能正常享受,还有高额公积金、众多补贴,年终还有一笔丰厚的奖金。如此全面对比下来,又有多少技师的待遇能够与之抗衡呢?
倘若国内技师的待遇能够得到大幅提升,将会呈现出怎样全新的局面呢?
首先,大众对技师职业的认可度会显著提高,技师的社会地位也将随之攀升,年轻人也不会再盲目地扎堆于那些看似 “光鲜亮丽” 的行业。其次,这将有力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再者,企业也会更加重视技工群体,为他们配备更为优良的工作环境与生产工具,进而带动产品质量提升,增强 “中国制造”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品牌高度,获取更为丰厚的利润。最终,这些收益又会回馈给企业和产业工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完美闭环。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技工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