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惨遭吕后处死,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品茗谈文史 2024-08-07 13:40: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刘邦欣喜不已,同时也对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有些惋惜。

回到长安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刘邦就问韩信临死前有没有说什么,结果这不说还好,一说到韩信的遗言,刘邦竟吓得背脊发凉,甚至下令全国搜查一个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韩信到底说了什么?这个人又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韩信身边的诸葛亮

世人皆知“兵仙”韩信的厉害,可却不知道韩信也只是个“不懂朝廷事”的将军而已,说句不好听的,也就只是一个大军阀。可韩信最终的成就是什么呢?是成为了齐王。

而且当时齐国的领土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大的,毫不夸张地讲,韩信成为齐王其实已经有了和刘邦分庭抗礼的能力了。但韩信只会带兵打仗,他可不懂这些,之所以成为齐王,是有一个“诸葛亮”——蒯通。

蒯通何许人也?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完成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当时陈胜的大军正要攻打赵地,就派遣蒯通去游走赵地秦军守军,希望可以尽可能减少伤亡。

蒯通第一站就来到了起义军准备攻打的范阳县,此时的范阳县令已经做好了死守的准备。蒯通表示如果县令死守城池,肯定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但只要投降就可以免一死,并且还可以获得不少财产。县令对此表示半信半疑,但还是虚心请教蒯通。

蒯通接着表示,自己一会去见起义军,告诉起义军如果攻打范阳县的话,按照秦法的严苛程度,县令就算死了,县城内的百姓也会对县令进行鞭尸。如此一来,赵地的三十余座城池守军必然会死战到底。但如果范阳县令投降了,还得到了不少钱财,结果必然相反。

而后续的结果也如同蒯通所说的一样,蒯通成功说服了起义军。在范阳县令投降之后,起义军用极高的礼仪迎接了范阳县县令。其他守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纷纷选择了投降。

其实蒯通起初并不想为韩信效力,最开始他是和自己好友一起选择为项羽效力,只可惜一直无法得到项羽的重视。无奈之下,蒯通只能选择投靠韩信,作为韩信的谋士。

虽然在行军打仗上,蒯通不能帮到韩信什么,但在面对朝廷之事上他却可以为韩信解忧。

例如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又派遣了大臣前去和齐王议和,打算一同对抗项羽。听到这个消息时,韩信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攻打齐国了,于是就准备撤军。

听到这个消息,蒯通立刻劝说韩信:“你接受了命令对齐国发起进攻,虽然现在又暗中派遣使者去议和,可刘邦没有给你下命令停止进攻啊。如果使者真的议和成功,劝降了齐国,那他的功劳就比你大,到时候你还能在汉军当中有威名吗?”

韩信听完之后,当机立断对齐国发动进攻,最终导致刘邦派遣的使者被齐王杀害,而韩信则平定了齐国,并且还被封为了齐王。但也因此被刘邦忌惮,最终失去了生命。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您的理解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三分天下之计,韩信遗言吓坏刘邦

所以当韩信死后,刘邦是又高兴又有些怜悯,虽然对自己最有威胁的人被铲除了,但也为“兵仙”的离开有些悲伤。

于是当他回到长安后,便询问吕雉韩信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却被告知韩信的遗言是:早知道就听蒯通的计策了,要不然就不会有今天了。

“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听了这话刘邦第一时间还有点疑惑,蒯通他是知道的,是个有智慧的谋士,但蒯通给韩信出了什么计策他还真不知道。

后来在经过一番打听之后,才知道蒯通当年给韩信出的计策,而听完后的刘邦,全身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韩信当年真这么做了,自己还真不会有今天。

原来,在韩信成为齐王时,蒯通就给韩信提出了一个三分天下之策。当时整个中原大地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两方势力在争斗了,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拼杀一直没有分出胜负。

而项羽和刘邦最终谁会获胜,在蒯通看来关键点就在于韩信。如果韩信投靠刘邦,那刘邦必胜,投靠项羽,那项羽必胜。但蒯通认为,不管投靠哪一个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则是自立为王,成为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第三方势力。

因为蒯通分析,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其实都没有问鼎天下的实力,项羽的楚军虽然骁勇善战,但如今却在京索和西山一带受阻,很难有实力突破出去。刘邦虽然有几十万大军,但战斗力并不行,面对项羽只能选择防守,总有一天会弹尽粮绝。

而韩信在其中的地位就很重要,韩信虽然表面上是齐王,但实际上控制着燕,赵,齐三地。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他们两人的势力都没有韩信大。所以韩信可自立为王,从中调和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并且韩信也不要怕刘邦和项羽不接受自己的调和,蒯通提议,只要派遣大军袭击两军的后方,那到时候他们必然只能选择调解。

同时,结束掉楚汉之间的争斗,对于天下来讲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到时候肯定会有无数人前来投靠韩信,到那时韩信必然会成为一个最大的诸侯王。

不仅如此,蒯通还言明了这是韩信唯一的选择,如果韩信继续效力于刘邦的话,那等到刘邦夺取了天下,韩信必然会成为刘邦要铲除的对象。

就算投靠项羽也是一样,因为项羽只信任楚国人,韩信即使不会被杀,也不会得到重用。

可以说蒯通的分析句句在理,但最终韩信因为考虑到刘邦和萧何对自己有提拔的恩德,所以没有同意。

而听完蒯通的计划之后,刘邦当时就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当时韩信听从了蒯通的计策,那自己现在能不能保全都不好说,甚至有可能已经被韩信或者项羽给吞并了。

所以当听到蒯通如今还在齐地的时候,刘邦立刻下令必须要活捉蒯通,任何有威胁的人物,绝对不能放任他。

全身而退,迎为上宾

后来蒯通被五花大绑的带到刘邦面前,但刘邦却没有直接下死手。他反而想看看这个能提出差一点就改写历史的男人到底还有什么才能,于是就反问蒯通为何要教韩信谋反?

本以为蒯通会吓得立刻跪下来认错,可谁知道蒯通反而趾高气昂地表示,就是因为韩信不用自己的计谋所以才会被杀,如果当初听了自己的计谋的话,那结果必然不一样。

一听这话,刘邦气得当即就准备将蒯通给杀了,可蒯通却说道,当时自己只效力于韩信并不效力于刘邦,所以为韩信出谋划策也没有错,再者天下想要夺取刘邦地位的人太多了,但他们的力量不够,难道刘邦也要将他们全部都杀了吗?

刘邦一听这话想了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蒯通确实没有造反的能力,虽然能出谋划策,但最终也只是一个谋士,一不具备项羽那样优秀的作战能力,二没有韩信的指挥能力,自己又何必为难他呢?于是就下令放走了蒯通。

劫后余生的蒯通很快回到齐地,成为了齐国国相曹参的谋士。此时的齐地正处于百废待兴当中,正需要人才来振兴齐地。可偏偏齐地最出名的两个士人却始终不愿意出山,这就让曹参很无奈。

这两个士人在楚汉争霸时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官,还将齐地治理得不错,可在韩信灭齐之后,两人认为自己当时是因为无奈才做官的,现在齐也灭亡了,也没有必要再出来了,就选择了隐居。

蒯通听说之后表示那两位士人并非不想做官,只不过之前有过做官的经历了,外加他们本来就在齐地有一定的名声。如果这个时候出来讨官做的话,一方面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脸上也挂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曹参亲自去请,那两人必然会出山,曹参听后恍然大悟。

此后的蒯通则是一直在齐地养老,再也没有参与过天下的任何纷争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蒯通将自己的全部所学都写成了《隽永》一书,其中提到了自己很多的人生故事和关于自己对于权力的看法。只可惜,此书在西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蒯通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功侯位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