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的习俗和禁忌

灵胡缘 2025-02-11 08:55:06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拜财神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1、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喝亮眼汤

在很多地方,正月十四有喝亮眼汤的习俗,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彻底结束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努力的时候也该开始了,喝上一碗亮眼汤,心灵眼亮,孩子更聪明,学习更好,大人工作更加努力。

3、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4、过大桥走百病

“过大桥走百病”是正月里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正月十四北方、浙江舟山一带都有过大桥走百病的>俗。

这一天人们甚少要走遍10座以上的桥梁,并且见桥必过,尤其是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寓意可以除百病,渡过厄运平安出入。

5、食糟羹

元宵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常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6、拜财神

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财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

文财神主要有比干、范蠡等,武财神则以赵公明、关公等为代表。人们会在家中或店铺中摆放财神的塑像,然后进行礼拜,祈求财运亨通、生意兴隆。

在拜财神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如要心诚、穿戴整洁、上香时要肃立等。

人划

正月十四这天,都有哪些禁忌呢?

一、忌打碎器物

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民间传统中非常忌讳打碎器物。这是因为人们认为打碎东西会破坏家中的和谐与安宁,带来不吉利的预兆。尤其是瓷器或玻璃制品,一旦不慎打碎,往往会让家人心生不安。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此类意外。

二、忌遇殡葬之事

正月十四是喜庆的日子,人们普遍认为遇到殡葬之事会沾上“晦气”,影响全年的运势。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尽量避免路过葬礼现场或接触与死亡有关的事物。这一禁忌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祭祀亡魂时使用的纸钱,代表着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在正月十四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意不要随意踩踏冥纸,以免触犯神灵和先人。这一禁忌体现了人们对亡魂的敬畏和对传统信仰的尊重。

四、忌说“鬼”字

在正月十四这一天,人们会避免说出“鬼”字。这是因为“鬼”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与邪恶、不吉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为了避免招来不祥之兆,人们在这一天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辞,用其他词语代替“鬼”字。这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谨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五、忌夜游

正月十四晚上,民间传统中不鼓励人们外出游玩。这是因为夜晚被认为是阴气较重的时段,容易遇到不吉利的事物。此外,夜游也容易让人沾染上寒气,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这一天晚上,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家中度过,与家人团聚,享受温馨的时光。这一禁忌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和对家庭温暖的向往。

六、忌筷子插在饭中间

在正月十四这一天,人们特别注意不要将筷子插在饭中间。这是因为这一行为在传统文化中与祭祀亡魂的场景相似,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和不吉利的事物。为了避免触犯神灵和先人,人们在这一天会格外注意餐桌礼仪,避免将筷子插在饭中间。这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七、忌打骂孩子

正月里应营造祥和欢乐的氛围,打骂孩子被认为会破坏这种氛围,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

八、忌借钱讨债

人们认为正月十四这天借钱或讨债,可能会影响自身及他人一年的财运,导致经济上的不顺利。

九、忌动土

传统观念中,动土可能会惊动土地神灵,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正月十四一般忌讳动土。 十、忌晚上出门太晚

一些地方认为正月十四晚上有神灵活动,出门太晚可能会冲撞神灵,给自己带来不利。

十一、忌回娘家

在一些地区,有“闺女不见娘家灯”的说法,外嫁的女儿在正月十四忌讳回娘家。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