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马
在歼-10、歼-11、歼-16等10系列战机,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战机的同时,一款研制独具特色的10系列战机却没能走进现实,那就是歼-12战机。
研发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在仿制苏制战机的基础上,慢慢积累经验,开始尝试独立研制战斗机。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是仿制于米格-17的歼-5和仿制于米格-19的歼-6,尤其是歼-6数量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在中国空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歼-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研制新一代战机,中国也面临着需要引进技术水平更高的战机来应对空防挑战。当时中国从苏联引进米格-21的过程并不顺利,仿制这款战机的进度也并不是很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规划研制多款战机来配合作战,形成新一代中国战斗机体系。
这个规划包括研制三款战机:一款参考当时最先进的变后掠翼形式,计划使用这种构型来改善战机不同音速情况下的机动性能;一款重点强化机动性能,是一款具有高机动性能的中型战机,另一款就是歼-12战斗机,是一款小型歼击机。
这个规划中的前两款战机因为设计的技术标准远远超过了当时中国实际具备的技术能力,最终连实机也没能造出来。但歼-12项目推进则比较顺利,造出了实机并进行了100多次试飞。

歼-12
当时中苏间矛盾较多。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回了所有援华专家,销毁了所有资料。1965年后,双方在边境开始出现摩擦,甚至爆发了珍宝岛事件,这就让中国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压力。打大仗的阴影笼罩在中国眼前。在苏联强大的实力下,中国考虑到一旦战事升级,可能无法一下子抵挡住苏联的进攻,所以打全民战争、打游击战争就成为中国的一种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空军也就提出了“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发展思路。考虑到一旦发生全面战争,固定机场可能无法使用,需要利用野战机场和简易环境下的起降战机。因此空军需要一款具有灵活机动、起降距离短、维护简单且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
虽然当时空空导弹已经开始成熟,战机开始注重使用导弹武器进行作战。但在越南战争中,米格-17在面对装备了空空导弹的美国F-4战机作战时,利用其机动性能打“空中游击战”,总体表现不错,取得了较好的战绩。这也让中国看到了在一定的作战条件下,使用“小快灵”战机作战的可能性,因此坚定了中国空军发展歼-12的决心。

米格-17
研制进程
▼
经过1969年“8·25”会议同意,中央军委向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下达了新型歼击机的研制任务。
在陆孝彭总工的带领下,南昌所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积极进取,进展迅速,很快就完成了飞机的详细设计、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到了1970年3月就完成了样机的设计定型,这时该歼击机被正式命名为歼-12。
1970年12月26日,歼-12原型机首次试飞虽然遇到波折,但还是取得成功。随后共制造了三架原型机开展试飞工作。在1973年9月10日,歼-12在北京进行了飞行汇报表演,许多中央领导人现场观看了飞行表演。因为歼-12出色的飞行性能,被叶剑英元帅称赞为“空中李向阳”,这也就成为这款战机外号的由来。

歼-12
随后,南昌飞机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歼-12在1975年7月1日试飞成功,通过不断的改进试飞,歼-12的性能指标渐渐固定。
性能特点
▼
歼-12的设计就是根据打空中游击战而进行的。通过航空人的艰苦努力,歼-12的各项指标达到了飞机设计的各项指标要求,是一个合格的空中游击者。其轻量化设计带来了以下优势:
一是比较小巧。歼-12长10.66米,翼展7.192米,空重3.1吨,最大起飞重量5.29吨,飞行速度1.5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1.7万米,是当时世界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
二是机动性能好。歼-12机体小巧,重量轻,安装了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39.7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到0.91,使得该机加速性能出色,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巡航速度0.95马赫,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80米/秒,最小盘旋半径1140米。和当时世界主要机型相比,其机动性能毫不逊色。
三是短距起降能力出色。歼-12为了适应在野战简易机场起降,设计时就非常重视短距起落能力。该机的起飞滑跑距离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和中国当时主力歼-5起飞滑跑距离590米,着陆滑跑距离825米,以及歼-6起飞滑跑距离515米,着陆滑跑距离800米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歼-5
四是维护简便。歼-12的设计简单,强调在战时分散部署需求,因此对维护的要求不高,可以在简易条件下进行维护保养。
当然该机因为追求小巧和短距起降能力,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缺点。
一是航程有限。歼-12的机体过小,使得该机无法携带大量的燃油,其机内最大载油量为1.25吨,携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后的最大航程只有1385公里,作战半径为600公里,只能在机场附近短时间飞行作战。
二是电子设备落后。歼-12采用了机头进气方式,无法安装大型雷达,其机载的电子设备也比较落后,只能进行近距格斗,可以说无法适应未来空战的需要。

歼-12
三是武器携带量小。歼-12仅安装一门30毫米和一门23毫米机炮,并可携带两枚红外制导导弹。因为没有先进火控雷达的指引,其综合火力弱于国际主要机型。
四是发动机性能落后。歼-12装备了一台涡喷-6乙发动机,其性能和世界先进发动机相比并不占优势,导致了歼-12的推力有限,一定程度影响了该机的飞行性能。
五是升级改装潜力不大。受歼-12机体小和飞行构型的限制,导致该机进行改造提升的潜力有限。无法通过换装大型雷达、发动机、先进电子设备等大幅提升该机的作战性能。
在歼-12项目快速推进的时候,几次试飞事故给该机的研制带来了巨大影响。
在1975年6月,歼-12原型机01架试飞返航时,因为起落架无法放下而进行迫降,造成三等飞行事故。同年11月,原型机03架在空中飞行时,又发生座舱盖掉落的事故,最终导致歼-12停飞。直到1977年6月,歼-12才恢复试飞。这一年多的停飞导致歼-12项目进展缓慢,最终被终止发展。
下马的原因
▼
1978年2月,在中央军委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最终决定歼-12不列入装备体制,停止研制。这款特点鲜明的战机最终仅生产了5架原型机和少量试验机,未能成功列装部队。其下马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空战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空军装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重大转变,超视距作战能力成为世界空军追求的目标。因此,战机更加强调综合机动性能、安装大型雷达、使用远射程导弹和安装先进的电子设备。

F-15
这些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歼-12的设计初衷格格不入。歼-12小型化设计限制了雷达、电子设备和载荷的升级空间,无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期试飞的F-14、F-15等战机的性能明显领先于歼-12。
二是中国空军发展战略的变化。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空军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全民游击战的理念正在被中国空军抛弃。
中国空军当时更加注重歼-7、歼-8的研制工作,希望未来的战机也能够安装先进的电子设备,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歼-12自身的性能短板难以克服,导致其最终下马。

歼-8
三是经济条件限制。当时的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将大部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用于军事力量建设的投入大大减少。因此军队对发展项目进行了梳理整合,压减了许多项目。而在世界主流战机开始向大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情况下,歼-12虽然单机成本低,但批量列装后,维护分散化后也可能会增加整体成本。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该机性能无法满足未来空战需要和中国国情特点。歼-12的定位就是小巧灵活,追求“轻、快、灵”,是一款适合野战简易机场起降的超轻型歼击机,但其航程短、火力有限、电子设备落后,导致这款战机无法满足空军在复杂作战环境下对强大火力的需求,因此只能停止发展,作为技术储备机种保留。
歼-12的发展体现出军事装备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紧密关联。这款战机是中国空军首次摆脱苏式战机设计,从设计到零部件制造全部由中国独立研制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为中国后来独立自主发展战斗机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中国航空工业一块重要里程碑。
小便,无事多读读书,充实一下自己,这是歼9
这个翼型不错,放大机体,装两台涡喷7,改两侧进气道,是一家不错的空优机
空中李向阳。
这就是我父亲那代军迷口中的燕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