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剧毒、无解药,加热120℃也杀不死,千万别再吃这种东西了!

渺远的云 2025-03-29 14:51:35

别再相信“蟾蜍能壮阳”了!这种东西有剧毒,不仅没解药,而且就算120℃加热也没用!

近期,珠海一男子就因为在家煮食蟾蜍,中毒后抢救无效去世。

一直以来,蟾蜍被不少人当作食材和药材,但它的可怕之处你真的了解吗?

其貌不扬 行走的“毒囊”

蟾蜍,在粤语中被读作“蠄蚷”,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癞蛤蟆。它属于两栖动物,前后肢长短不一,全身的皮肤都很粗糙。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甲虫、蛾类都是蟾蜍的捕食对象。

蟾蜍喜欢生活在泥穴、草丛、水沟等潮湿地带,这是因为它们的皮肤容易流失水分。这种动物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既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也能看到蟾蜍。

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别看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但它可是害虫们的天敌。不过,由于蟾蜍和青蛙的叫声太像,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总是将二者混为一谈,觉得蟾蜍就是青蛙。

这可真是闹了大乌龙,蟾蜍属于无尾目蟾蜍科,而青蛙则来自蛙科。两者在外观上也有所区别,前者以土黄色、灰色或棕色为主,后者颜色偏深,最主要的是手感摸起来也不一样。

青蛙的皮肤摸起来滑溜溜的,因为常年待在池塘边,表皮相对湿润。癞蛤蟆刚好相反,常年藏匿于泥土使其皮肤变得坑洼不平,到处都是小疙瘩,此外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

在传统医学的药用史中,蟾蜍的分泌物“蟾酥”属于《中国药典》的药材之一,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之效。此外,蟾蜍肝也能作为药引,有解毒散结、拔疔消肿的功能。

然而,比起这些,蟾蜍最突出的特征其实是遍布全身的毒腺。前面提到的那些疣状突起,其实下方就暗藏毒腺,光是耳后腺和皮肤腺就能分泌出30多种毒性物质。

这些乳白色浆液被称作“蟾酥”,包括蟾蜍毒素、洋地黄样、肾上腺素类似物等成分,只要0.1克就足以致人毙命。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蟾蜍物种在腮部也有专门分泌毒素的“腮腺”。

从癞蛤蟆腮腺处分泌出来的毒素,威力比皮肤毒腺还要猛烈,能够直接刺激心脏。食用者一旦摄入毒素就会诱发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

蟾蜍毒素能够干扰人体正常的电生理活动, 它分布于蟾蜍的肝脏、肌肉、卵巢等部位,因而被称列入“五毒”。只要进入人体,蟾蜍就能紊乱食用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食用含有蟾蜍毒素的蟾蜍肉后,患者轻则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则出现腹泻、抽搐等不良反应。不仅如此,蟾蜍本身还存在大量寄生虫,很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

据研究表明,现今人类已发现的传染病有78%与野生动物有关,有些就是源于野生动物。我国农村地区最常见的中华蟾蜍,自身就携带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若食用也会引发感染。

在嘉兴一带,部分地区素来有食用“熏拉丝”的旧习,即熏干腌渍后的中华蟾蜍。很多人以为只要剥除了表皮和内脏,蟾蜍的毒就能被弄干净,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蟾蜍毒素具有极高的耐热性,哪怕用120℃的沸水煮4小时,蟾蜍肉的毒素依然存在。说白了,高温烹煮这一招对癞蛤蟆根本不管用,一大堆毒素哪有那么容易分解失活?

就算把蟾蜍处理干净,只食用它的腿部肌肉,毒素依然能快速侵入人体各部位。所以,所谓的蟾蜍能壮阳、蟾蜍泡酒都是无稽之谈,非但没有科学依据,反而还会加快毒素的溶解速度。

虽然蟾蜍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之一,又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的主要材料,但也需要经过专业炮制才能食用。然而,大部分人缺乏相关知识,所以在用量方面很难把控。

更何况,别说是食用蟾蜍,直接接触也会导致皮肤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假如运气不佳让毒液进入眼镜,人还会出现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等症状,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明。

早在2018年,广东就曾下达禁令,禁止餐饮单位加工、制作蟾蜍。然而,医院总是隔三岔五接到因食用蟾蜍中毒的患者。对野味的贪图,加上侥幸心理,让一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血淋淋的教训 勿因野味丢小命

2016年7月,两名男子在田地里误将两只蟾蜍当成青蛙,带回家煮汤食用。出现中毒症状后,他们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最终一人死亡,活下来的那个则在ICU躺了好久才出院。

无独有偶,2018年10月,广西一户人家也因捕食蟾蜍发生悲剧。只为那一口野味,参与聚餐的五个人全部中毒,最终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其实,类似的案例在近些年来并不罕见。

2024年10月13日晚,海南文昌市文城镇的三名居民,为了“尝鲜”去田里捉了几只癞蛤蟆。结果刚吃完饭,三人都迅速出现了呕吐、心慌等症状,最终导致1人中毒死亡。

就在今年的3月21日,广东珠海一名男子又重蹈覆辙,将处理好的蟾蜍肉爆炒后食用。不料仅过半小时,这名男子的中毒症状便急剧恶化,甚至还出现了意识模糊和呼吸困难的情况。

整个过程发生的毫无预兆,男子本来以为是消化不良,可最后却痛的直冒冷汗。当家人将他送到医院时,男子已血压低下,完全陷入昏迷。医生全力抢救数小时,也没能将他救回来。

蟾蜍毒素的扩散之迅速,导致这名男子的各器官在短时间内相继衰竭,即便送医及时也无力回天。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反面教材,大家更要对野味保持警惕,别因为贪嘴而丢了小命。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贩卖野生蟾蜍属于违法行为,只有人工饲养的蟾蜍才被允许售卖。所以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拒绝捕捞、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食材,别为了口腹之欲把自己害惨。

如果不小心使用了野生蟾蜍,出现不适后也要立刻就医,不要自行“解毒”。越早一步接受专业治疗,脱离危险的概率就越高。但若要从源头防范,禁食野生动物才是根本的应对之策。

参考资料

【1】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科普】警惕!食用中华蟾蜍有风险》;

【2】光明网《一男子吃癞蛤蟆身亡!专家提醒》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