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邦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
主旨
本章讲述了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方法,提出了治国的政治主张,强调“大者”应该处下。
释义
强大的国家如果行事谦卑,甘居下位,处于天下柔慈的位置之上,就能得到天下的归附。雌性所以常胜予雄性,就在于能够安静温和,处身谦下。故而大国如果能对小国谦卑,便能得到小国的归附;小国如果能对大国谦卑,便能得到大国的信任。故而一方会因谦卑而令其归附,另一方也会因谦卑而被信任。大国不应贪图兼并小国,小国也不应苟且逢迎大国。这样两者都会得到满足,而大国应该处于谦和卑下的地位。
感悟
老子的“清静无为”既是一种治国理念, 又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种处世方式, 是一种道德观。道家强调人性顺其自然, 反对矫揉造作, 主张“无为”, 认为谦逊是人们符合天道的一种品格。在社会生活中, 遵循“道”而行动, “处下”是与人交往的最佳选择。“处下”是对所有人的要求, 地位尊贵的人也不例外, 当然, 光有“处下”的理念是不够的, 还 应该有实际行动。老子的“处下”并不是真正的“示弱”, 因为他主张“知其雄, 守其雌”, 在此基础上通过“清静无为”实现“牝以静胜牡”和“柔弱胜刚强”, 施行“无为”之道的另一种方法就是 “不争”, 就好像下流的水。万物争相处上, 水甘于处下。因为有水的谦让和无争, 才有花的芳香和参 天大树的直入云天。水的“处下”和“不争”。正是我们所应该推崇的精神。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下游, 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谦下守静, 以静和动是 “下流” 的意思。景区每一项工程, 每一项策划都突出 “谦” 字当头, 对老子文化苑的建设 上, 首先提出了17个问题让专家畅所欲言, 认真研讨, 最终得到了认可, 如“照壁”前为“老君山”, 后为“老君山赋” 雕刻, 当时提出有三种方案, 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式样, 受到各级领导和游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