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到黔山,万物竞发。在巍峨连绵的乌蒙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泛出翡翠般的新绿;在云雾缭绕的黔东南茶山,一簇簇嫩芽探出了毛茸茸的脑袋;在蜂蝶共舞的黔南龙里山谷,漫山的刺梨花星星点点——这片被春风拂过的土地,处处都涌动着盎然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牢记殷殷嘱托,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斗之志。贵州用科技赋能传统耕作,以特色产业激活振兴动能,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突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桎梏,书写四季皆丰的丰收画卷。
2024年,贵州农业产业发展交出亮眼答卷,茶叶、辣椒、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一幅产业振兴的多彩版图正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壮歌,见证着贵州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华丽蜕变……
政策支持、“特色发力”,持续带动农户增收
春季,在黔东南州麻江县的蓝莓园内,晨露未晞时,整片园子浮动着清冽的果香,混着泥土和草木的潮气,引得鸟雀在篱笆上蹦跳张望。枝头的果实褪去青涩,披上了雾紫色的外衣,一些成熟较早的果子将深紫近黑的表皮绷得发亮,轻轻一碰便会在指尖留下蜜糖般的痕迹。

农人们穿梭在蓝莓丛间,娴熟地拨开叶片,查验果实的成色,又迎来了新一年的丰收季。在黔南州惠水县宣威镇平定村,种植大户张茂林的大棚蓝莓抢先一步登陆市场,他介绍:“3月成熟以来订单就排到了4月份。”
作为麻江“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蓝莓在这里蓬勃发展,2024年麻江蓝莓种植面积达8.76万亩,产量3.99万吨,产值8.05亿元,培育加工企业8家,带动3.6万群众人均增收1.2万元。蓝莓如同一颗“蓝宝石”为当地带来了喜人的财富。
在贵州大地上,无数的产业“宝石”正在群山之间闪耀,织金南瓜、镇宁蜂糖李、修文猕猴桃、威宁苹果、湄潭茶叶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发展,全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共享发展成果。

2024年全省安排衔接资金37.9亿元实施产业奖补到户,带动413万人增收。在麻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金德标看来,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他说:“要探索农民增收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优化资金投入方式,明确联农带农责任,全覆盖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农户增收,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好,为农业增效赋能、为农民增收加力。”
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4月,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南山婆食品产业园,各条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酸汤锅底、酸汤粉等迅速完成灌注、封装,数辆厢式货车在车间外整装待发,准备将这批“贵州味道”送往港口码头和航空货运站。
就在不久前,南山婆凭借其优质产品,成为首批“贵品”品牌认证企业,与其共同获得认证的还有农发集团黄牛公司、初好、贵茶等龙头企业,产品主要包括肉牛、茶叶、辣椒、刺梨、食用菌等品类。

“贵品”是由贵州省农发集团负责运营,以国有大一型企业为依托,聚合资源,共同打造的优质农产品省级渠道品牌,标志着贵州农业产业正在向品牌化转型。
而这并非龙头企业的第一次“聚首”,2024年6月成立至今,省农发集团便迅速与多家银行及各领域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包含资金、技术、项目、渠道、品牌等,聚集龙头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贵州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品牌强农战略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一体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成立品牌工作专班,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省级直播示范、市县电商参与、万名主播推荐的网络销售架构,瞄准目标市场,建立“贵州品牌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推广仓配中心”等。贵州农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全省收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200个,获评全国农业品牌精品10个,数量全国第六、西南第一。
当前,贵州农业品牌建设走到一个关键点,省农发集团负责人表示:“集团将加快打造成为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企业,与各级各部门、各科研院所、各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强化合作,集中力量建成一批示范项目、试点县和示范基地,建立完善产、购、销一体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合力推动品牌建设,让‘贵品’真正成为贵州传递给世界的绿色名片。”
“联农带农”,让农民成为产业链参与者和受益者
春日,晨曦初露,在遵义市湄潭县的茶山上,薄雾如轻纱般缭绕于连绵的茶垄间,茶树层层叠叠,从山脚蜿蜒至“云端”,嫩绿的芽尖缀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露珠。茶农们戴着斗笠,身背竹篓穿行于茶垄间,采摘这一季春酝酿的清香滋味。

湄潭万亩茶海。 罗星汉 摄
茶山下,茶农们将满载茶青的竹篓运至茶青交易市场,嫩绿的芽尖在此快速流转,化作茶农手中实实在在的收入。在不远处的中国茶城广场,即将于4月18日开幕的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正紧锣密鼓筹备着。
这个连续5年获“全国茶业重点县域(原百强)”榜单第一名的地方,是贵州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全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近年来,贵州茶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茶叶产量30.77万吨、一产产值415.7亿元;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加工企业(合作社)6000余家,国家重点龙头茶企11家。
产业发展在广阔的土地上大展蓝图。贵州以抓工业的思路和方法抓农业,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分级分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食品、饮品、保健品、医药品、化妆用品等,培育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深度融合,农旅激活乡村经济,电商与数字化赋能销售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从黔山秀水间走出的贵州农业现代化新路,正以“联农带农”的金色纽带串起全产业链条,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以生态为底色,在这片土地书写新时代山地特色农业的幸福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编辑 徐然
二审 高发强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