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最美5大中国传统村落,山水人家秘藏古韵

古村记实录 2024-02-08 19:30:59

福建,南平,政和县。

古属建宁府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据传,宋徽宗政和五年,关隶县的优质白茶作为贡茶被选中,徽宗饮用后非常满意,因此将其年号“政和”赐予该地,并将县名改为政和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一起来看政和名列前3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最美5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政和县镇前镇镇前村

政和县镇前镇镇前村,地处闽东北交界处,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平均海拔860米,特殊的地形,造就独特的高山二元地理气候,有典型的“南原北国”气候特点。镇前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居60幢,面积共18000平方米,小桥、绿柳、民居民祠、古巷等纵横交错。

镇前村凭借其悠久灿烂的鲤鱼文化,鲤鱼溪文化旅游文明遐迩。当地溪中养鲤鱼有悠久历史。相传一千多年前,村民们耕作时,总要把带来的饭菜省一口喂溪中的鲤鱼。这些成精的鲤鱼,在一次山洪暴发前,托梦给村民,说有大难来临,要他们退避到山上。人们为报答鲤鱼的救命之恩,就立碑示禁,订下保护鲤鱼的乡规民约。

走进这里,具有闽北历史文化特色的飞檐翘角的古民居、桥廓错落有致, “双狮戏球”自然景观傍居,闽北特色的“鲤鱼文化” 、“桥廓文化”随处可见。

2 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

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四周环山,风光秀丽,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坂头村有明朝陈恒户部尚书修造的“福建最美廊桥”花桥。花桥中供列神像和陈恒、陈文礼像等,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文人墨迹甚多。据史料记载,坂头花桥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914年照旧重修,花桥桥长38米,净跨13米,桥面宽8米,桥上为6排柱,13开间的廊屋楼阁式建筑,其中6排柱结构在福建众多廊桥中不多见。

坂头村民俗底蕴深沉、历史文化深厚。历史上村里曾出过陈恒、陈文礼等名人。如今古村落里保留了大量古宅、古树,古朴宁静风光秀丽。

3 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

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位于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山中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建于明代的花桥桥孔中央石缝间,居然伸出了两把黝黑的宝剑尖,逢涝伸出,旱时缩5至20公分,实属天下奇观。

村内现有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中后期,除部分毁于火灾和拆旧建新外,完好保存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屋还有7栋,都集中在相邻的几条小巷之间。青石铺地的巷道,巷随墙转,曲曲折折的幽静中弥漫着淡淡的历史的气息。

4 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杨源村位于政和县东南部,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杨源村肇始于唐末,村内一水中流,源源不绝,两岸杨柳依依,春垂千条绿,秋飘万点絮,真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于是改村名为杨源,别称柳州,至今已越千载,是个名符其实的千年古村。

杨源村村里保存完整的明末清初古民居有上百座,是保存最完全、最有代表性的闽东北古民居群。主要景点有英节庙、鲤鱼溪、倒栽杉、廊桥、古民居群等。

该村民风淳朴自然,民俗文化多样。其中四平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是古老声腔四平腔的遗响,诞生于明朝中期。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

锦屏村位于岭腰乡东部与浙江省交界处,地处乐溪上游。被人们形象成为“小九寨沟”,更被誉为“翡翠锦屏”。名列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锦屏唐末五代初由吴姓肇基,故名吴家山,后吴姓衰落,其他姓氏陆续迁入,于是改名遂应场,俗名顺场。因村内南屏山有一百多亩原始阔叶林,犹如美丽画屏竖立于村后,故在20世纪50年代初,将村名改为锦屏。

这里是政和五大风景区之一,主要景观有瀑布群、千年杉木王、古银矿坑及冶炼遗址、百年古茶树、千手观音柳、松林岛等为代表的锦屏十八景,还有千年古韵村落和黄巢起义的古战场遗址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闻名遐迩。其中古银洞是目前省内不多见的古代矿山遗址。

锦屏系政和工夫茶的发样地,淸末民初锦屏村便有茶行茶庄16家,其中万春生、万新春、万先春等均颇具名气,所产茶叶经香港转销欧洲,现村内还有仙岩茶原产地仙岩山、当年老茶行及商业街遗存。

村内原有古廊桥7座,现尚遗存3座,其中锦屏村水尾桥为伸臂式平梁木廊桥,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位于上场村的回龙桥,为八字撑木拱廊桥,始建于宋元间,现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七年所重建;位于南屏山下的仙桥,又名新桥,属平梁木廊桥,建于清宣统元年,桥长22米,宽4.6米,净跨10.2米,虽较破旧,但仍不失其古建风貌。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