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一页页展示着从地下唤醒的珍贵文物。在地下的某个角落,文物们安静地沉睡着,封存着古老的故事和岁月的秘密。当它们重见天日时,这些历史的碎片便被送进了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在河南省博物院,有一样镇馆之宝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彩陶双连壶”。这可是中学历史课本介绍仰韶文化的常客,也是大河村遗址挖掘出的独一份稀世珍宝。就像是五千年前先人们设计的一款高级定制陶艺品,线条流畅利落,透着一股子质朴而又不失巧妙的设计感。
它是用精炼的泥质红陶烧制而成。那颜色就像熟透的柿子,外表再涂上一层红衣黑彩,就像穿上了华丽的传统服饰。这两个小家伙口径也就跟现在的小碗差不多。个头倒不矮高有20厘米,就像两位身形匀称的陶壶兄弟紧紧抱在一起,肚子贴着肚子,中间还留了个神秘的小孔洞。
左面的陶壶,绘了整整15条平行线纹。这些线条之间还点缀着三三两两的短直线,像极了一幅古代迷宫图;右面的陶壶也不甘示弱,同样以平行线纹为基调,只不过它用了14条线。其间填的是斜直线组成的花纹,仿佛讲述着别样的故事。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五千年前有一位陶艺大师,匠心独具地捏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壶,然后通过一个巧妙的小孔紧紧相连。这就是连通器原理的生动运用,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出土这个陶壶的大河村遗址,从1972年到2018年这46年里,专家们竟然对这个遗址进行了25次发掘!他们这么做,是为了给“考古中国”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历史。
这地方就好比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原文明编年史。它记录了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可能关联夏朝的阶段。时间跨度长达3300多个春秋冬夏。土壤堆积层足有12米深,就像是层层叠叠的蛋糕,每一层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录着郑州地区远古文化的发展历程。
全国各地出土的仰韶时期的器物,有时候很难确定它们的年代。但只要拿它们来和大河村遗址的仰韶文化堆积层比对一下,就能大致确定它们的年代和时期。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帮助我们衡量和理解历史。
说回这个陶壶,是用来装什么的呢?
1972年在大河村遗址,编号为F2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房址出土了一个彩陶罐子。重点来了,这陶罐里面发现了炭化的粮食残渣。经过专家精心鉴定,这粮食碎屑就是现在酿酒常用的高粱!高粱很容易发酵,是酿酒的好材料。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把高粱储存到能用来酿酒的程度,可见当时生产力水平不低。因为不仅能保证大家吃饱肚子,还能有余粮用来酿造美酒。因此专家推测,这个陶罐是用来装酒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什么情况用这个特殊的酒具呢?
目前看,专家都认为这个喝交杯酒的器具。
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正处在大变革时期。婚姻制度就像是一场从无序到有序的大戏;从乱七八糟的“随便凑合”;到群族内部的“大家庭”;再到一对一的“鸳鸯配”,逐步过渡到了咱们今天熟悉的一夫一妻制。而且,那个时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男女关系上表现的相对平等。
新婚夫妇手捧这对儿双连壶,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下同心酒,这不就像是最早的“合卺(音紧)杯”。如此看来,这么一对紧紧相连的壶,说不定就是咱现在婚礼上喝交杯酒的鼻祖!
还有有学者大胆推测:那时候粮食可是金贵得很,每逢祭祀天地祖先或者重要的典礼活动。这种陶器用来在重大场合与族人或者外族人交好。这体现了古人希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于是有专家通过年代考证和出土地点的研究大胆推测:炎黄两位大英雄决定握手言和,当年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结盟,很可能就是通过这件国宝级文物彩陶双连壶来完成的。当他们同喝一壶酒时,那种庄重和豪情简直就像后来的“歃血为盟”一样。这种情感,就像是“生死之交一壶酒”所描述的那样深厚!
中国人热爱酒,酒是人生伴侣。含蓄内敛的中国人,用酒表达友情祝愿美好。一杯不够,再来一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要一杯杯美酒,就能让情感得到最纯粹的释放。这就是“酒中日月长”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