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刷到了一位妈妈发的视频。
视频的主角是她那刚上初一的儿子,前一晚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一直奋战到凌晨一点。但最终也没能写完,孩子便决定先休息。

凌晨五点,孩子又强撑着疲惫的身体起床,继续攻克那几道尚未解决的数学题。可有几道题始终也没有头绪,身心俱疲之下他又睡了过去。
六点半,妈妈再次叫醒儿子,这时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突然决堤。他一边崩溃地嚎啕大哭,一边哭诉说自己心脏难受。
这一刻,妈妈又是心疼又是无助:儿子才上初一,距离高考还有不少时日,未来又该如何平衡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呢?
同为初中生的父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挣扎和焦虑。

去年,孩子刚刚升了初中,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正是关键时刻,于是我对他的管理更加严格了。
我以为没什么事的,我们小的时候也是每天学学学,甚至作为农村出来的“小镇做题家”,那个时候我们的精力比现在还要旺盛,高考就是我们看世界的门票,因此我们自己会吃苦,也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但是现在的孩子呢?稍微有一点不合心意就出事,但现在的孩子压力同样大。
前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很疲惫,问他原因也不说,于是我也就没仔细询问。直到那天晚上,凌晨1点钟,我去上厕所,意外发现孩子的屋子里灯还亮着,而他即使已经困得打盹了,还在那里坚持着写作业。我让他赶紧去睡觉,没想到就这一句话,他突然发起脾气来:“作业都没写完,睡什么睡!”突然间看到儿子的越来越严重的黑眼圈,我心疼极了。
我让他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早点叫醒他,儿子是那种学习刻苦努力型的,成绩在班级中上游,但是却非常努力。而第二天的时候,还没到5点,我去叫他,发现他已经坐在书桌前补作业了。这一刻,我感觉我不能再逼他了,比起学习和成绩,还是孩子的成绩更加重要。
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流感季来的时候,有位网友去医院就诊,他发现医院门诊全都是学生,而且要求把针扎在左手上。只为能够一边输液,一边用右手写卷子。而有的医院甚至开辟了专门的“作业区”。

面对医院里发生的一幕幕,央视网点评道:“在医院强迫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与其说是在为孩子负责,不如说是有些家长在自我感动、缓解焦虑。”
当时我深以为然,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我也成为了这些家长中的一员。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只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却赋予了孩子诸多枷锁,让孩子痛苦不堪。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新规划了孩子的生活,去掉了大量的习题,让孩子有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空出时间来陪伴他,和他一起散步,让爸爸和他一起打球……慢慢地,孩子越来越开朗,令人惊喜地是成绩居然也稳步上升了。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他不再是为了我的期待而内卷,而是真正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更让我高兴的是,儿子的脸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