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种植春玉米,这6种害虫总体偏重发生,农业技术专家教你防治

农事小帮手 2024-04-01 05:03:19

今年种植春玉米的农户,要注意重点防控6种害虫。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分析,预计2024年全国玉米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8亿亩次。

其中,在北方春玉米种植区,粘虫、玉米螟、棉铃虫、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地下害虫这6类害虫要重点防控。

本篇内容,小帮手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议,详细说说这6类害虫,并且给予科学的防治方法。

第一种害虫: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一种在玉米作物中常见的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其体长一般为17~20毫米,体色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

玉米粘虫以幼虫形式暴食玉米叶片,这是其主要的危害方式。1~2龄幼虫会取食叶片造成孔洞,而3龄以上的幼虫则会将叶片危害成不规则的缺刻。

严重的情况下,幼虫会在短期内吃光叶片,仅留下叶脉,甚至会将玉米吃成光杆,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绝收。此外,当一块田地的玉米被吃光后,幼虫常常会成群列队迁移到另一块田地继续危害。

玉米粘虫的生活习性也相当特殊。幼虫主要在夜间活动,但在阴天和虫口密度大的时候,白天也能造成危害。它们具有假死性,当受到惊扰时,会突然落地呈假死状。

成虫则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潜伏在叶丛、杂草、土缝等暗处,夜间则出外取食、交配和产卵。成虫具有迁飞的特性,并有强烈的趋光、趋化性,对糖、酒、醋液等有强烈的趋向性。

在防治玉米粘虫方面,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议:

成虫发生期使用灯诱、食诱、性诱剂诱杀;

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灭卵;

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窗口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第二种害虫: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箭秆虫或玉米钻心虫,是鳞翅目螟蛾科野秆螟属的一种节肢动物。它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以及中国的各地,特别喜爱栖息于中温高湿地带。

玉米螟的成虫是中小型的黄色小蛾子,具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等特点。雄虫相对瘦小且色深,前翅有波状和锯齿状的暗褐色线条,后翅灰黄色。而雌虫体则较为粗大,色浅,翅缰有两根。

玉米螟的幼虫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其危害症状非常显著。当玉米的心叶被蛀穿后,玉米叶会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

当玉米抽出雄穗后,幼虫会钻入雄花内造成危害,导致雄花基部折断,部分幼虫还会从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得茎秆在遭遇大风时容易被吹折。受害的植株通常籽粒不饱满,部分果穗甚至不结粒,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

玉米螟的发生代数因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一年可发生1至6代。它们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也有一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这种越冬场所的多样性和温度湿度的差异,导致玉米螟的发生期常常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在防治玉米螟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议,可以参考第一种的玉米粘虫,防控方法都是通用的。

第三种害虫:棉铃虫

玉米棉铃虫也是常见的一种害虫,对玉米等多种作物造成显著损害。

成虫体长通常在14至18毫米之间,翅展范围在30至38毫米,整体呈灰褐色。前翅具有褐色肾形纹及环状纹,肾形纹前方前缘脉上具褐纹2条,肾纹外侧具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生有黑点。后翅颜色淡褐至黄白色,端区则为黑色或深褐色。

成虫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在隐蔽处,黄昏时开始活跃,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配,约23天后开始产卵,每雌虫终身可产卵1000粒左右,最多可达3000余粒。

幼虫孵化后,初孵幼虫会取食卵壳,然后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幼虫还具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并在特定时间进行转移。

不同代的幼虫对玉米的不同部位造成损害。例如,1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吃食后会排出颗粒状虫粪,导致叶片上有穿孔,并且成排出现;2代幼虫则主要对刚吐丝的玉米雌穗花丝、雄穗和心叶造成损害,影响授粉;3代幼虫主要蛀食玉米雌穗籽粒,排出大量虫粪,导致被害部位易被污染和霉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至于棉铃虫的防控方法,也和上述玉米螟和玉米粘虫一样,具体可参考玉米粘虫给出的措施,这也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议。

第四种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成虫:体长通常在3.6至4.8毫米之间,宽为2至2.5毫米,形状为长卵形,颜色为棕黄色并具光泽。鞘翅上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的基部有一个近圆形的淡色斑,周围为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方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

幼虫:体长通常在5至6毫米之间,颜色为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有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主要以成虫危害玉米,其取食叶片、花粉和花丝,对玉米的正常扬花和受粉造成严重影响。

成虫群集危害,取食叶肉时,残留不规则的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花丝受害后,玉米的正常扬花、授粉和灌浆受到抑制,可能导致籽粒破碎,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该虫食性较杂,除了玉米外,还会危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和杂草等。

该虫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但通常以卵在土中越冬。来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在土中活动或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长达3个多月。

成虫有群体性、弱趋光性和趋嫩为害习性,7~8月进入为害盛期,尤其在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针对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的药剂,可选用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第五种害虫:蚜虫

玉米田蚜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威胁。玉米田蚜虫的生长繁殖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连续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繁殖,而繁殖的方式主要是孤雌胎生,这导致它们能大量繁殖并对玉米形成大面积的损害。

玉米田蚜虫主要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会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这不仅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边缘发黄,还可能影响授粉,造成玉米雌穗出现明显的少行缺粒和秃尖。被害严重的植株的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从而导致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田蚜虫,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保证通风和光照,降低蚜虫的发生几率。此外,可以利用天敌如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草岭和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喷洒吡虫啉和虫嗪等药剂,一周一次,连续几次就能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同时,在播种时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或者在施肥时掺杂药剂,以预防蚜虫的发生。

第六种害虫:地下害虫

玉米田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包括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它们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地老虎:是玉米苗期最常见的地下害虫之一。它们以幼虫形态在土壤中活动,昼伏夜出,咬食玉米的根茎部,导致玉米苗枯死。地老虎的成虫则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夜间活动频繁,对光源有一定的趋性。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生活在土壤中,以咬食玉米的根和茎基部为生。蛴螬的危害严重,能导致玉米苗出现缺苗、断垄等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金针虫:是一种较为隐蔽的地下害虫,以幼虫形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玉米的根系。金针虫的幼虫细长,体壁较硬,因此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它们通过咬食玉米的根毛和须根来获取营养,导致玉米苗出现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现象。

这些地下害虫咬食根系或种子,造成根茎成乱麻状,植株生长不良或植株死亡,经常会有缺苗断垄出现。为了有效防治这些害虫,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直接灭虫、毒饵诱杀、毒土杀虫、药剂包衣、药剂灌根等。

药剂选择方面,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议,可选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防治地下害虫,兼治甜菜夜蛾、叶甲、蚜虫、蓟马等。

上述这6种害虫,就是今年北方种植春玉米区域的农户,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这6种害虫总体偏重发生,可以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防控建议,及时进行管理,确保今年玉米丰产又丰收。

0 阅读:0

农事小帮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