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辛弃疾是南宋的名将名臣,他一生追求北伐、抗金,但他的同学却留在了金朝,并且活得风光无限,这个人就是党怀英。
两人少年同窗,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一人在南宋屡屡受挫,一人在金朝被皇帝重用。
同窗之谊
党怀英出身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的先祖党进是北宋初年的名将,家族中不乏能人志士,到了他这一代,时代不同了。
金朝取代北宋,家道已经中落,党怀英随父亲移居泰安,父亲的早逝让他年少时生活艰难。
辛弃疾则和他有些相似,辛家的祖上也算有名,但到了辛弃疾这一代家庭已然落寞,两人年少时一同拜在刘瞻门下求学,志趣相投成为好友。
党怀英喜欢书法,辛弃疾爱兵书,两人经常争论,辛弃疾说“读书人该以收复山河为志。”党怀英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世道不好,保住性命最重要。
金兵南侵,宋金边界战乱不断,党怀英家在北地,他母亲决定留在金朝,辛弃疾则早早逃入南宋,此时两人分道扬镳,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随母亲隐忍于金朝,一个投身抗金战场,誓要“踏碎中原”恢复河山。
仕途起步
留在金朝的党怀英,一开始日子并不好过,家道中落经济拮据,他需要为生计奔波,为了改变现状,他走上了科举之路。
金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像宋朝那样严格,文才固然重要,但也看个人的背景和推荐,党怀英凭借着良好的家族名声和扎实的学识,参加了大定十年的科举考试。
这一年他中了进士,虽然不是头名,但已经足以改变他的命运。
他被任命为莒州军事判官,说是官职其实就是个基层职务,主要负责记录军中事务和处理杂务,在莒州期间他表现得兢兢业业,没有出什么差错,这给他后来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从莒州调任汝阴县令时,党怀英遇到了人生中的一次挑战,汝阴当时是金朝边疆地区,民生凋敝流民四起,党怀英没有大刀阔斧地施政,而是采取了缓和的方式。
他先解决了地方治安问题,又花时间了解百姓需求,短短两年他让汝阴恢复了秩序,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这段经历为他赢得了上级的认可,也吸引了金朝皇帝的注意,金章宗对党怀英的才干十分欣赏,党怀英随后被调入国史院,参与修史工作。
这看似是个文职,但在金朝修史的地位很高,能进入这个圈子,他已经步入了金朝权力的核心,从县令到国史院编修,党怀英的仕途走得稳,每一步都没有浪费。
党怀英仕途顺利相比,辛弃疾在南宋却屡遭挫折,他先是北伐计划受阻,后又因政治斗争被罢官,两人少年时同样聪慧,但到了中年命运已经大不一样。
这时的党怀英或许会回想起少年的那番争论,北伐的理想固然伟大,但在他看来留在金朝,保住性命谋得官职才是真正的选择。
高官厚禄
进入国史院之后,他的才干被进一步认可,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书法更是被称为“独步金代”,这些才艺让他在金朝的上层社会如鱼得水。
金章宗尤其欣赏他的能力,多次召见给了他更大的机会。
他被提拔为国子祭酒,这是金朝最高学府的掌门人,相当于教育部长的职位,在这个岗位上党怀英并未只是安于享乐。
他推行学术改革,重视学术人才的培养,他认为金朝的稳定必须依靠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这些想法得到了金章宗的赞许。
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是个重要的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党怀英在这个岗位上进一步表现出色,甚至一度被金章宗授予代理宰相的权力。
党怀英的性格始终低调谨慎,他知道权力如刀,不敢锋芒太露。
在地方治理方面他也有不错的成绩,承安二年他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这是一个实权很大的职位,负责一方的军政事务。
金朝边境不安,地方时有叛乱,党怀英到了任上采取怀柔政策,安抚民众,同时整顿军队,他的治理之道让泰宁军迅速恢复了秩序。
辛弃疾在南宋依旧仕途坎坷,他在地方上施展过才能但总被猜忌,屡次遭到贬谪,两人少年时同样出色,但中年之后,一个高居庙堂一个颠沛流离,两条路的差异已经越拉越远。
在金朝做官的他未必没有听到南宋的消息,也未必不知道辛弃疾屡次试图北伐。
少年时他便在家乡组织义军,刺杀叛将险些丧命,南归后他被南宋皇帝封为官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得到了重用。
南宋朝廷内部充满了派系斗争,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矛盾重重,辛弃疾的主战思想与朝廷的求稳政策显然格格不入。
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上书希望推动北伐,在任职地方期间,他多次提出加强边防的建议,甚至亲自设计了北伐的战略图。
这些计划大多被朝廷束之高阁,他的上司甚至几次明里暗里提醒他“莫谈国事”。
辛弃疾的仕途更像是一场苦斗,他并非不懂妥协,但理想已经深深刻入了他的骨髓,他无法放弃也无法退缩。
暮年归隐
党怀英的晚年显得平静,高处不胜寒,他开始主动请辞,金章宗曾几次挽留,党怀英意志坚定,他称自己年事已高,无法胜任重任,希望能够归隐田园。
他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回到了家乡。
金朝攻占北方后,南下的人选择了流亡与抗争,而留在北方的人则不得不面对现实,党怀英是留在金朝的知识分子之一,但他并非唯一。
许多北宋遗民,在失去了故土与依托后,只能顺应时代的洪流,他们在金朝做官、生活,成就了一番事业,党怀英的成就或许代表了这一群体中最顶尖的一个。
他可以忍受困苦,可以面对挫折,但无法接受对理想的背弃,他的人生是对抗现实的一生,他知道北伐难以实现,却依然不肯放弃,他知道朝廷的主流声音与自己相悖却依然不断上书。
晚年的党怀英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他在家乡继续书写诗文研习书法,他的字迹被金朝视为珍品,甚至连朝廷发行的钱币“泰和重宝”上都刻着他的字。
大安三年党怀英病逝,享年七十八岁,金朝皇帝追谥他为“文献”,对他的才华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家族也因他的功绩而重新崛起。
辛弃疾还在南宋,他在绍定二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两人都活到了高龄,但人生的轨迹却完全不同。
党怀英选择了“安稳”,辛弃疾追求的是“理想”,辛弃疾一生孤独,心中有火但无处燃烧,党怀英则选择顺势而为,用才华在金朝建功立业。